陈永君,1973年出生,浙江义乌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青年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委员,玉湖书社成员,澄心书社社员,金华市书画院特聘画师,义乌市书画研究院特聘画师,义乌市书法家协会篆刻委员会主任,义乌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作品获奖入展
中国书协“朝圣敦煌”全国书法作品展最高奖
中国(芮城)永乐宫第三届国际书画艺术节优秀奖
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览
全国第六届楹联展
全国第二届册页书法作品展
全国首届手卷展
全国第三届行草书法大展
全国第三届青年书法篆刻作品展
全国第二、三、四届草书展
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展
全国首届小品展
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
“刘禹锡奖”全国书法展
“祭侄文稿杯”全国书法展
第二届“平复帖杯”全国书法篆刻大展
“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作品展
首届“三苏奖”全国书法展等中国书协的展览三十余次
《书法》杂志第三届(2010)中国书法中青年“百强榜”提名奖
“百惠杯”第四届(2012)中国书法中青年百强榜百强
《书法》杂志“宝地杯”中国书坛风云榜入围奖
获第四届中国海丝书法大展赛金奖
山西文联“和谐中华”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
全国首届“杏花杯”书法大展金奖
《书法报》“水墨茶道”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
全国文房书画艺术大赛一等奖
“廉江地税杯”全国书法大赛一等奖
“涌泉杯-浙东书风”第二届全国书法大赛银奖
“凯歌杯”中国书法百家精品展二等奖
首届“英才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
首届“四堂杯”中国书法精品展三等奖
“魅力湖头·李光地文化”全国书法大赛铜奖
“感恩杯”第三届全国孝文化书法展三等奖
第五届浙江省青年书法选拔赛三等奖
首届“沈尹默杯”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
第二届建文杯全国书法篆刻大赛三等奖
第四届东北亚国际书画摄影展铜奖
第三届“康有为奖”书法评展优秀奖
浙江省第六届“陆维钊奖”中青年书法篆刻展 铜奖
2011年、2012年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年度奖”提名奖
2014年浙江省书法家协会“年度奖”
中得心源 笔放新辉
走近陈永君的翰墨艺术
没有艺术色彩的装点,没有高人一筹的学历,见到真人,或许不敢相信他就是我们义乌书法界的获奖专业户,在全国各类高手如云的书法大赛中斩获大奖如囊中取物。人们不禁要问,他的成功源自何处?今天让我们走近陈永君,探访他走过的艺术之路。
识字伊始,陈永君就爱上了书法,接着就是为自己的所爱不断付努力。“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古人说“退笔如山”,用来形容陈永君也非常恰当,他练字产生的废纸、废笔如果堆积在一起也可以车载斗量了。沉迷于练字,挥毫泼墨,至于废寝忘食是他年轻时的家常便饭。由此积累了深厚的笔墨功底。成名后应邀书写的长达数万字的《地藏菩萨本愿经》册页充分地展示了他的功力,这种大型创作,犹如马拉松赛跑,没有驾驭笔墨的娴熟技巧跟本不行,有了笔墨技巧而没有耐力也不行。如果勉强尝试,或者半途而废,或者前后不一,运笔时捉襟现肘,暴露自己的缺陷,最终草草了事。而看他写的这个大型册页,无一笔苟且,字字珠玑,整体上神完气足。能给平静的读经带去艺术上的视觉震撼。
为自己的爱好努力付出的人很多,但真能做出成绩的人极少。有人说,人生都是玩家,只是层次不同而已。有些人玩出了名堂,能够引领、影响其他相似的爱好者。陈永君就是这样一位书法玩家。他之所以成功,除了自身的刻苦努力之外,还要归因于他的艺术禀赋,或说悟性、灵气。他的悟性,帮他较早地突破了艺术道路上的瓶颈,将积累的功力释放到他的创作中。
说到书法学习,不得不说临摹。临摹碑帖是书法学习的不二法门,是走进书法殿堂的“华山一条路”。因此,学书法最怕不临帖,脱离字帖自我瞎练,自我创新、自我标榜,其实是不会汲取经典作品的好处,是学书法之大忌。当然,走入另一极端也很难成功,只会临摹,不会创新,“入而不出”“学而不化”。所谓的厚积薄发,厚积是临摹功夫的积累,而薄发就是出帖,摆脱范本的羁绊。
能否薄发?薄发的效果如何?这要取决于人的灵气和悟性。陈永君的优点是“入而能出”,过人之处是“稍入即能出”,别人是蓄积多年的功力不能“薄发”,他是略微尝试即能汲取精华,化作自己的养份,使作品焕发神彩。也就是刘熙载说的“古化为我”。这是他最另同行艳羡的艺术禀赋。
陈永君在书法上的成功已是有目共睹,然而他的艺术领地还有国画和篆刻。书画印是传统艺术中相得益彰的三朵奇葩。能在其中一个领域有所成就已属不易。陈永君却能使自己的艺术生命在三个领域都放光彩。篆刻,虽然印出来只有朱白两色,但方寸之间是一个广阔的天地,运腕奏刀,以刀代笔,与挥毫运笔有异曲同工之妙。书法,毛笔在宣纸上游走而形成的痕迹,也只有黑白,但墨分五彩,比起篆刻的朱白二元,显然多了许多变化。国画,在水墨黑白渐变的基础还可以加色彩,手法就更加丰富了。陈永君打通了三个领域,不同的视角、不同的技法的融会贯通,使他的创作更加灵活多变。
余秋雨说,“当代人学习古典艺术,最容易追慕一种意态特殊的风格,而又常常把这种风格变成一种执拗的习气。习气再美再浓,也会缩减继续伸发的空间,越走越窄。”陈永君也深明此意,为了使自己的艺术创作更具潜能,他毫不犹豫地回归到传统,尤其是二王帖学一路,下足了功夫,因此他的作品初具自己面貌的同时,不失雍容典雅,没有执拗的习气。又因为他取法广博,帖学一路的书家皆有所涉略,而又能融入到创作中。因此,在欣赏他的作品时,很容易得到美的享受,但在评价他的作品时却有点犯难,不易清晰地看出是受某家某派的影响。镕铸百家成一家,在他的作品中已是越来越鲜活的形象。
“从来多古意,可以赋新诗”这副集杜甫诗句的对联正可用来说明陈永君的艺术创作道路。他笔下的作品古韵盎然,而又处处洋溢着新意。这新意正是古韵积蓄到一定程度的自然流露。人们经常说张扬个性,这句话用在陈永君的书法创作上并不准确,他的个性不是张扬出来的,而是流露出来的。相反,如果胸中没有“古意”,没有积累,刻意去创新,往往会走向形式主义,单薄而不耐看。
古人云“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在艺术的道路上一旦找到心中的泉源,这汩汩而流的律动将不断滋养着艺术生命。思接千载,妙契古人。得心应手,笔放新辉。简单的一支笔,在陈永君的手上、在水墨交融中不断变幻出绚烂的艺术之花。
陈俊生 于丁酉金秋
陈永君作品欣赏

作品名称 《郁达夫过义乌诗一首》
作品尺寸 68x46cm
作品名称《前贤咏义乌诗二首》 作品尺寸 46x30cm
作品名称《陆游题绣川驿》 作品尺寸 138x68cm
作品名称 《王祎绣湖一首》 作品尺寸 138x68cm
作品名称 《楼杏春忆江南一首》 作品尺寸 68x68cm
作品名称 《方孝孺绣湖诗一首》 作品尺寸 68x46cm
作品名称 《客因心未七言联》 作品尺寸 138x23cmx2
关注我们 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