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钢,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法家协会会员,本溪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副秘书长兼青少年工作委员会主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行书工作委员会委员,本溪市硬笔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作品获奖入展
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 (中书协)
全国首届临帖展入展 (中书协)
首届“农行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 (中书协)
首届“三苏奖”全国书法大展入展 (中书协)
全国书家书杜甫《秋兴八首》手卷展二等奖 (《书法导报》)
“未名骏马闯艺坛”全国书画骏马奖评选获书法骏马奖(中央数字电视书画频道)
辽宁省首届青年书法展获奖 (辽宁省书协)
辽宁省“青史伟业”电视书法大赛银奖 (辽宁省书协)
获第二届中国青少年书法、美术大赛特等奖 (团中央)
首届全国硬笔书法大展提名奖 (中国硬笔书协)
“亭林杯”第四届全国硬笔书法大赛甲骨奖 (《书法报》)
荣获本溪市文学艺术政府奖“天女木兰奖”等全国及省书法展入展、获奖三十余次。
处喧见寂 笔随心行
耿晓弘
处世事纷扰而能沉静,居芜杂喧嚣而能坚守者,必有所成。王钢兄立足书坛,得益于此。王钢兄累二十余年临池不辍,晓窗烛案,辛酸甘苦,尽付于此,没有沉潜的功夫,是耐不住的。从书法特定技法的临摹学习,到对古人精神的意会,再到个人性情的自在抒发,法度具于行间字里,才情流露良楮毫端,王钢所走过的每一步,都享受着书法给他带来的欣喜和快乐。他对书法的理解,作品中透出的清雅气息,来自书写者真实的生命体验,来自于作者内心的情感需求和自然流露。
米南宫云:“学书需得古人真迹,观其下笔处”,说的是要看原作取法,墨迹原作是学习书法的最佳范本。由于印刷技术的发达,我们得以轻松拥有大量古人难以梦见的书法资源,传导了古人大量高清墨迹本,帖学得以再度兴盛。草书本身的丰富性和书写难度,决定草书最能表达书法的高境界,王钢得益于斯,情定于斯。
孙过庭《书谱》一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始,以伦杰贤先生为发端,盛于书坛,高手迭出,至今日已烂熟于全国大展,王钢兄仍能以一手清厚松活的《书谱》书风挤占书坛一席,可见其必有所长。宋陆师道《后山诗话》云:“闽士有好诗者,不用常语常谈。写诗投梅圣俞,答书曰:子诗诚工,但未能以故为新,以俗为雅耳。”经典作品《书谱》即是他的“常语”,“以故为新”就是他的学习路径。与人不同的是,他先是迷恋大草,得气得势,章法开合有度,有先声夺人之概。近年又迂回辗转,开始精研小草,从用笔到构成,来了一个向典雅的转身,意在笔先,韵在字外,满纸生气,写得畅快自然。王钢的小草用笔精到,善于调节空间、运用疏密、结体讲究动感、线条追求变化,一派从容俊逸,格调高雅、志气平和,如秀士抚琴,声色并茂,似老僧打坐,风规自远,才情与技巧相融,沉稳又灵动,用冷静的笔触表现出沉潜的激情和对艺术的感悟,足以让人静心品读。
技术和功力是一切手艺、艺术的根底和前提。没有足够精湛的技术和功力支撑,其它无从谈起。王钢兄情系《书谱》、《十七帖》和王羲之手札,悉心研究技术难点,揣摩如何精准表达,笔毫的铺、起、转、运,笔锋的转换、调整清晰到位,中段丰实,用笔绵韧沉稳。一笔一式,平平实实,匝匝周周,察之尚精,拟之贵似,读写并重,注重从帖里面读出自己的审美理想来,在作品形式、章法布局、字组关系的安排亦匠心独运。王钢兄以惊人的毅力,寻找他心中的目标,笔法、单字、线组、发力乃至“节笔”,不放过每一个细节,他对笔毫有极强的控制能力,在最见功夫处游刃有余,中锋敦厚、侧锋丰腴,有一段时间每天以十数个小时的大量训练,成就了他的高血压,也成就了他的出手就有的精准。
我固执的认为孙过庭《书谱》是可以当做王羲之真迹来学的,但书圣就是书圣,魏晋的时风迥异于唐代,晋人风神潇洒,不滞于物,最见心性。艺术家总是不满足于当下,王钢兄目光又瞄准了张芝、献之、旭、素、王铎、傅山,意欲再续前缘,回归大草。以愚私见,凭王钢兄的韧性和定力,抱定目标,专注于一的执着,定如陈眉公所言:“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拂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藉以卧,意亦甚适,梦亦同趣。”请诸公拭目待之。
(作者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辽宁省书协理事、本溪市书协副主席)
王钢书法作品欣赏
作品名称《菜根谭之句》节录 作品尺寸 32cmX68cm
作品名称《小窗幽记》两则 作品尺寸 32cmX68cm
作品尺寸 40cmX40cm
作品尺寸 40cmX40cm
作品尺寸 45cmX43cm
作品尺寸 68cmX35cm
作品尺寸 180cmX71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