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7600189005
邮箱:shuhua@lapsang.cn
QQ:4701783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正山堂书画院
“正山堂杯”全国首届茶文化楹联书画作品展推介——刘波
发布时间:2015-12-8     来源:本站     作者:正山堂书画院     浏览:1322

“正山堂杯”全国首届茶文化楹联书画作品展推介——刘波

 

刘波又署雨岫,女,大连人。1992年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2002年毕业于北京画院首届高级创作班(杨延文工作室)。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大连画院专职画家,大连市青年美术家协会主席。

作品数次参加全国大展并获奖,多幅作品发表于《美术》、《国画家》、《中国书画报》、《人民日报海外版》、《北京青年报》、《大连日报》《中国画家》等报刊杂志。


“正山堂杯”全国首届茶文化楹联书画作品展推介——刘波

 

秀韵与雄浑相得益彰——谈刘波的山水画境界

唐世和

山水画在中国绘画各门类的异彩纷呈中,是成熟最早、传世佳作最为丰富、理论根基最为深厚的一个画种。这些成功,无疑是得益于一个重要理念——境界。境界作为山水画的本质追求和品格体现,既是推进山水画不断向前发展、衡量作品雅俗的准绳,同时又是左右画家前行脚步、展现作者修养的标志。因此,中国历代有成就的画家都把境界作为艺术的最高目标终生践行。当代著名女画家、中国美协会员刘波深谙这一道理,她在努力提升个人学识修养的同时,始终坚持“境界为上”的理念和师造化、师古人的道路,坚持把北宗以马、夏为代表的山水之文气融入到自己的艺术实践之中,形成了作品的融古纳今、磅礴中见典雅、质朴中显高洁的秀韵与雄浑相得益彰的艺术风貌,凸显着个性追求的境界特征。

山水画的造境是自然与心灵感应的迹化过程,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构思立意。古人云“每遇一图,必立一意”,可见古人对立意的重视。刘波特别注重意在笔先的运用,因此作画前总要暝思凝想,成境在胸方可动笔,因此,在她的作品中,不论是肃穆凝重的峰峦,还是苍茫浑厚的丘壑,乃至舒淡静谧的山乡,无一不各具心意,或为崒嵂、或为平远、或为萦回、或为空阔、或为层叠;亦或为多茂林修竹、或为多亭廊屋宇、或为多人物寒舟,等等,都展现着构思立意不一的布境效果。刘波的家乡辽南,其山水景观具有典型的北方山水的壮丽、雄奇与浑厚之特色,由于她对娴适恬淡、自由无拘生活的追求与向往,使她的山水画创作很自然地有了感情上的投入。因此,也就很自然地使那些浑朴厚重的北方山水在画作中呈现出一种娴适恬淡、秀韵无穷的境界魅力来。二是置陈布势。古人强调造势忌“布置迫塞”,造境忌“境无夷险”,就是说画面既不能拥堵而不透气,又不能平淡而缺少矛盾冲突。刘波作品的置陈布势大胆吸收古人成法,在制造矛盾和化解冲突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运作程式。她总是先朽定一主山,而后从主山布起伏,气脉相连,形势映带;泉水出于山峡,上有山数重,其源高远,平溪水涧必见水口,寒滩浅濑必有跳波,其水乃动;树生崖壁层枝缠错,生于坡陇高耸挺拔,生于水畔多根泽润;路径出没,或林下透见,而水脉复出,或巨石遮断,而山坳渐露,或隐坡陇,以人物点之,或近屋宇,以竹树藏之,庶几有不尽之境。这种以古人成法建构自己的图式的方法,使作品境界凸显出厚重的传统文化底蕴。三是笔墨建构。以笔立骨、以墨取韵,是构成画面空间感及气韵生动的艺术境界的重要手段。刘波在自己的作品中很注重锤炼笔墨功力,在用笔上,确实有一种“每作一戈,如百钧之弩发,每作一点,如危峰之坠石,每作一牵,如万岁之枯藤”的感觉。其山石多采用小斧劈皴画法,骨力强劲中见秀韵,林木点染不拘一格,大小相间、虚实得宜。在用墨上,着力于浓淡干湿变化的掌控,近浓远淡、愈远愈淡,有效地拉开了画面的空间,四傍疏通,庶几潇洒。枯笔的干擦与湿笔的泼洒也都运用的恰到好处,尤其水墨洇发,滃淡得宜的效果,更增加了画面的气韵生动之感。刘波的这种笔墨运用恰好与北宗传统相吻合,既体现了地域文化特征,又为营造画面境界增加了古意与诗意。

境界学说原本是大国学家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出的词的标准,在中国传统绘画中只是隐形存在着,当它一旦从人们的潜意识中走出,而成为山水画的标准,便陡然增加了山水画的创作难度,同时也必然带来山水画突破的机遇,在这难度与机遇并存的情形下,刘波以其聪慧与敏感牢牢把握造境的核心理法,融自然与理想为一体,使其山水画的品格不断登上新台阶,形成了北宗的雄浑与情感追求的秀韵相得益彰的艺术境界。

依刘波的艺术天秉与勤奋,深信她的境界道路必然会越走越宽阔,艺术成果必然会越来越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