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丧乱帖》唐摹本
《丧乱帖》原为皇室珍藏品。纵26.2厘米、横58.9厘米。现藏于日本皇室宫内厅三之丸尚藏馆。右端铃有“延历敕定”朱文方印3方。印文中之“延历”,为桓武天皇朝年号之“延曆”(自782年8月19日至806年5月18日使用)。桓武天皇为奈良时代后期至平安时代初期的天皇,794年自长冈京迁都至山城国宇多。即所谓“平安迁都”。
本幅之上有“延历敕定”朱文方印,可知曾藏于桓武天皇内府。“延历”相当于中国唐德宗时期(公元782年唐建中三年)至唐顺宗时期(公元805年永贞元年),由此可以断定是从唐代传入日本的。
自《丧乱帖》流至日本后,未见国内典籍著录。清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任驻日钦使随员的清代书法家杨守敬在日本搜访古籍图书时发现。后经重新描摹勾勒,于清光绪十九年(1893年)编入《邻苏园帖》一书。
王羲之《丧乱帖》 邻苏园帖刻本
《丧乱帖》释文:羲之顿首: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茶毒,追惟酷甚,号慕摧绝,痛贯心肝,痛当奈何奈何。虽即修复,未获奔驰,哀毒益深,奈何奈何。临纸感哽,不知何言。羲之顿首顿首。
《丧乱帖》原为手卷,现改为轴装。共17行,起首8行成一通尺犊(即“丧乱帖”),第9行至第13行每一行为一断简(即“二谢帖”),第14行至最后一行另成一通尺犊(即“得示帖”)。
初行“之极”二字右方,可见南朝梁徐僧权之“僧权”左半押署;第9行“良不”二字左方,可见南朝梁姚怀珍之“珍”字押署。徐僧权、姚怀珍皆为应梁武帝之诏,鉴定内府书迹之人物,可知本帖原本曾在内府被鉴定为真迹。
王羲之《丧乱·二谢·得示》全卷
帖中第1通尺犊首尾完整。据“丧乱之极,先墓再离茶毒”“虽即修复,未获奔驰”等内容,可以认为书于修复先祖之墓之东晋永和十二年(356)之时,时桓温被夺回洛阳,荀羡被派遣,此地重归平稳。
保管于正仓院之王羲之书法,即书法20卷及大小王真迹,原为奈良时代中期之圣武天皇(701-756,其中724-749在位)生前喜爱之物,被奉献给了东大寺。“丧乱帖”为此批书法藏品中的一件。
据记录正仓院进出情况之《双北杂物出用帐》,天应元年(781)8月12日,“大小王真迹一卷”“书法廿卷”和圣武天皇、光明皇后之书法一起被借去皇宫。书法20卷中之12卷于同年8月18日归还,大小王真迹于翌年2月22日归还。
其余8卷于延历三年(784)3月29日,历经3年之岁月,终于归还。此为桓武天皇亲自借阅,现存“丧乱帖”、“孔侍中帖”上所铃“延历救定”朱文方印,认为铃于延历三年(784)书法20卷之剩余8卷归还之际。
王羲之《丧乱帖》唐摹本 局部
然保管于正仓院之“王书”,至平安初期之弘仁年间(810-824),几乎皆被处理给民间。例如,《弘仁天长杂物出入帐》(《续续群书类从》第16)就有嵯峨天皇弘仁十一年(820)10月3日,将大小王真迹处理给民间的记录。不知当时情况如何,然可知皇室收藏王羲之书法渐次散佚之大概。或许,散落民间之王羲之书法,对当时日本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极大影响。
“丧乱帖”其后之递传杳而不明。可追溯之文献记载是进入17世纪以后,当时,官库传有王羲之书法1卷。江户时代初期之后水尾天皇(1596-1680,其中1611一1629在位)治世时,另有王羲之书1卷从外部进献上来。
王羲之《丧乱帖》唐摹本 局部
然而,后水尾天皇将外部进献而来之王羲之书法1卷分割成3幅,其中两幅置于自己之文库,其余1幅赠呈后水尾天皇第八皇子即后西院(1637-1685,其中1654-1663在位)。
原存官库1卷及置于身边之2幅都因后来的火灾烧失,唯赠与后西院1幅传世。后西院驾崩后,此幅被赐与后水尾天皇的一位皇子,即妙法院尧恕法亲王(生卒年不详),此即“丧乱帖”。明治十三年(1880),由妙法院奉献给皇室。
王羲之《丧乱帖》唐摹本 局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