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本汉第七》卷中提到:“《杨淮表记》润泽如玉,出于《石门颂》,而又与《石经论语》近,但疏荡过之,或出中郎之笔,真书之《爨龙颜》、《灵庙碑阴》、《晖福寺》所师祖也。”
《杨淮表记》局部
《杨淮表记》作为东汉著名摩崖刻石,刻于东汉熹平二年二月,即公元173年,为汉灵帝时期的摩崖石刻。全称为《司隶校尉杨淮从事下邳湘弼表记》,也被称作《杨厥碑》、《杨淮、杨弼表记摩崖》等。
原坐落于陕西省褒城石门西壁,后于1971年与《石门颂》等摩崖一同被凿出,迁至陕西省汉中博物馆。该摩崖高274厘米,呈长方形,上下宽距不等,顶部宽73厘米,底部宽52厘米;一共七行,每行字数15字至26字不等,每字字径为5至7厘米,一共为217字。
该摩崖所处石壁呈凹陷状,上下突出,中部凹陷,表面凹凸不平,全篇字形字势、章法布局皆因石势为之,参差错落。因其中间凹陷,导致古今拓本都是呈左右倾斜之势态,其中前两行左高右低、后两行左低右高字势明显。
《杨淮表记》局部
释文:“故司隶校尉杨君,厥讳淮,字伯邳。举孝廉、尚书侍郎,上蔡、雒阳令,将军长史、任城、金城、河东、山阳太守。御史中丞,三为尚书,尚书令。司隶校尉,将作大匠,河南尹。伯邳从弟讳弼,字颖伯,举孝廉,西鄂长。伯母忧,去官。复举孝廉,尚书侍郎,迀左丞,冀州刺史,大医令,下邳相。元弟功德牟盛,当宄三事,不幸早陨。国丧名臣,州里失覆。二君清廉,约身自守,俱大司隶孟文之元孙也。黄门同郡卞玉,字子珪,以熹平二年二月廿二日谒归过此,追述勒铭,故财表纪。”
杨淮其人,字伯邳,是汉灵帝时期人士,武阳人,生卒年不详。为司隶校尉杨孟文的元孙,汉中太守杨文方兄长的儿子。《华阳国志》有记载:“杨淮,字伯邳,涣孙也。初为郡守,太尉李固荐淮累世忠直,拜尚书。太傅陈蕃表为河东,入为尚书令。奏书治南阳太守曹麻、颍川太守曹腾、济南太守孙训等子弟依讦形势,淫纵,徵廷尉治罪。训,梁冀妇家子也,于是权贵惮之。又荐朱禹、盛精、滕延为尚书,陆稠为郡守,皆名士也。桓帝即位,拜河南尹,迁司隶校尉。冀叔父梁忠为执金吾,不朝正初,劾奏之,朝士服其公亮。徙将作大匠”。可见杨淮其人刚正不阿,为官正直清廉,推举许多名士为官。
《杨淮表记》局部
杨弼其人,字颖伯,也是东汉武阳人士,生卒年不详。为司隶校尉杨孟文的元孙,汉中太守杨文方的长子,曾官任冀州刺史。《杨淮表记》中提到“伯母忧,去官”,汉代入仕常是推举孝廉,杨弼因为母亲担忧,就辞去官职,可见其孝顺。此二堂兄弟,都是侍亲至孝之人,都廉洁奉公、自我约束,在当时也是声名大噪,故而同郡的黄门卞玉在回乡路过之时,为二人写下此记。
《杨淮表记》因为镌刻在凹凸不平的石壁之上,所以大多字都有不同程度的欹侧之态。康有为认为《杨淮表记》的风格是出于《石门颂》的,又与《石经论语》接近,但是较之更为疏朗自由,是出自与蔡邕的笔下。《杨淮表记》处在《石门颂》与《熹平石经》之间,风格有相似之处,十分合情理。
《杨淮表记》局部
康有为还提到:“降至东汉之初,若《建郫县石刻》、《永光三处阁道石刻》、《开通褒斜道石刻》、《裴岑纪功碑》、《石门残刻》、《郞阁颂》、《戚伯著碑》、《杨淮表纪》,皆以篆笔作隶者。”认为《杨淮表记》是以篆书的点画来书写隶书,笔画间充满篆意,还未有汉隶标志性的“蚕头雁尾”和点画波磔。
王昶在《金石萃编》中也提到:“杨淮碑字体与石门颂仿佛而疏荡过之。”也认为其与《石门颂》风格相仿,但更为疏朗,且谈到“字画皆因石势为之参差古拙。”认为其点画参差古拙。
民国时期的方若也认为其因为以石势为之,风格古朴典雅,与《石门颂》相似。《杨淮表记》的风格处于“拙”与“巧”之间,“拙”并不意味着笨重方整,“巧”也不意味着姘美精巧。就隶书而言,它的线条、结构等偏向于敦厚、稳重,点画起收方圆兼备,较少棱角;但相对于厚重方整的隶书而言,它的结体又十分欹侧,线条长短也随意,点画的排布也不拘一格,充满了野趣,具有酣畅淋漓的美感。
《杨淮表记》局部
在结体上,《杨淮表记》的结体较为宽博、疏朗,点画与点画之间的交界处简单自然,并无过多起收,显得非常肆意放纵。在线条上,《杨淮表记》属于肥瘦适宜的线条,既不过分粗,也不显得纤细,线条质感稚拙古朴,充满刀笔味。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