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将《崔敬邕墓志》列为能品上。观其笔法含篆隶遗意,结体谨严,势出自然。此墓志虽无摩崖石刻之大字径,却得落落大度之大气势。
《崔敬邕墓志》全称《魏故持节龙骧将军督营州诸军事营州刺史征虏将军太史大夫临青男崔公之墓志铭》,于北魏熙平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葬,属洛阳时期书迹。诸多北魏名品多出自此一时期。
洛阳时期属北魏后期,此时已开始吸收南方书风,碑志楷书书法已出现峻拔秀丽,姿态妍美的风格样式。这时期虽有大量碑志出现,然各具特色,各出一奇。用笔上多残有隶意,体势多横向取势,结体开张。《崔敬邕墓志》虽称不上是洛阳时期的代表性书迹,但具有独特性。
《崔敬邕墓志》局部
博陵崔氏是南北朝时期的高门望族,崔敬邕是博陵安平人,根据《魏书》的记载,其从堂弟崔挺享有书名,曾奉旨为文明太后父亲书写《燕宣王碑》,由此可推测,《崔敬邕墓志》可能为当时名手所书。
由志文中所记述的崔敬邕的官职“持节龙骧将军”、“督州军事”、“征虏将军”可见崔敬邕勤于王事,且为一代奇才。在当时《崔敬邕墓志》应属上等书作。
《崔敬邕墓志》于清康熙十八年春出土于河北安平,此志由当地乡民在崔公墓旁穿井挖出,三十年孟春之时由陈宗石将其砌入乡贤祠壁,后有其友陈奕禧捶拓并赠予好友。嘉庆年间此墓志因当地某县令被罢任后携石潜逃而从此佚失。
《崔敬邕墓志》局部
《崔敬邕墓志》出土之际在清代初期,当时金石学并未全面复兴,对北朝墓志不够重视,虽然有书家陈奕禧之流见到《崔敬邕墓志》原石并留有题跋,但是捶拓墓志的数量不多,存世的拓本也很少。原碑的佚失和捶拓数量较少使得《崔敬邕墓志》的原石拓本极为罕见。
目前所见传本多为裱本,无原纸整幅存世。赵万里《汉魏南北朝墓志集释》中收录的墓志整纸图版底本是依据剪裱本改装而成,其行款为二十九行,行二十九字。
《崔敬邕墓志》局部
现存世拓本有五本:一为日本书道博物馆藏本,原为清莫枚旧藏本,乾嘉年间归刘体乾,民国时期归罗振玉。册后有莫枚,王瓘,沈增植,梁鼎芬,罗振玉的题跋;二为上海图书馆藏本,即浓淡墨拓合并本,刘健之赠淡墨本半册(存前半),经江标、刘体乾、端方递藏,华阳卓氏存后半,经王懿荣、刘鹗、端方递藏,光绪三十四年由端方合为一本;三为南京博物院藏本,即潘宁题跋本;四为上海朵云轩藏本,原为费念慈旧藏本,后经陈预钟、李鸿裔递藏,最后归程屺怀,有潘宁、戴光曾、陶濬宣题跋;五为刘鹗旧藏本,即扬州成氏本,经刘鹗、王瓘递藏。
《崔敬邕墓志》点画的起笔多变,有顺锋直下承接上笔之势,亦有逆锋入纸蓄力而发之态,其长横的收笔则多有往右下作顿之势。
《崔敬邕墓志》局部
细观《崔敬邕墓志》,其行笔提按转换显著,有曲中见直,直中含曲之意味。长横的中截处多有停顿提按,翻转笔锋之意,方圆互见,毫无程式化之迹。
包世臣在《艺舟双楫》中有言:“北碑画势甚长,虽短如黍米,细如织豪,而出入、收放、偃仰、向背、避就、朝揖之法备具。”观其竖画,可见包氏所谓“细如织豪”之姿,细劲瘦挺,均无笔直呆板之态。捺画的出捺方向有的向右上扬起,隶意显著,也有水平直出者,皆无顿笔方折之捺,由轻入重,呈圆实之态。
《崔敬邕墓志》局部
《崔敬邕墓志》中的折笔有一笔直转而成,也有断而分两笔书写的情况,方圆互见。直转而成的折笔为提笔直翻而下,呈方折之形,棱角显著;圆转的折则取篆意,直转而下,呈圆弧之形;有两种形态寓于一字之内者,使得此字更为生动;亦有分两笔书写而成,取隶书之意,笔断意连。
清人何焯在《义门先生集》中评说:“入目初似丑拙,然不衫不履,意象开阔,唐人终莫能及,未可概以北体少之也。六朝长处在落落自得,不为法度拘束。”《崔敬邕墓志》结体多奇特,洒落自然,且似匀非匀,巧拙各半。
《崔敬邕墓志》局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