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书法史上,黄庭坚堪称独树一帜之第一流书家,与苏轼、米芾共同开创了宋代破『法』求变之书法美学思潮,后人所谓宋代书法尚意,即是针对宋人在笔法、结构等方面而言,独抒性情,追求意境。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
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人。黄庭坚行书传承了晋唐以来之优秀传统,博采众长,才得以成就自家面目,继而开宗立派。
黄庭坚少时学周越,中年学苏轼,在《东坡题跋》中载:“黄鲁直学吾书,辄以书名于时,好事者争以精纸妙墨求之。”同时,黄庭坚曾师法颜真卿,曾言:“予与东坡俱学颜平原,然予手拙,终不近也。”又云:“余极喜颜鲁公书,时时意想为之,笔下似有风气。”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
从其五十岁左右所书《发愿文卷》可看出,该帖用笔圆转遒润,结字宽绰舒展,章法落落大方,颇具颜氏《蔡明远帖》遗风。而另一位对黄庭坚影响较大者当数柳公权,清孙承泽有云:“予于甲申后见山谷数卷,最爱《松风阁卷》,其诗清脱,妙不可言。字乃正书,劲秀全用柳公权法,他书所不及也。予晚年极喜柳书,复得其一二秘本,今见此卷,益知世之学柳者,一味硬直,真钝汉也。”
可见,孙氏对《松风阁诗帖》极为推重,同时指出该帖师法柳公权,而又自出机杼。其骨力洞达、上紧下松等特点,与柳公权颇为契合。明王世贞云:“生平见山谷书,以侧险为势,以横逸为功,老骨颠态,种种槎出。”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
元祐二年(一○八七)黄氏所作大字行楷书《水头镬铭》,融颜真卿之浑厚、柳公权之精劲与《瘗鹤铭》之险宕于一炉,以悠闲洒脱之笔写浑穆阔大之象,一反唐代以来楷书规整严谨之风气,令人耳目为之一新。由此衍生之《送四十九侄》《松风阁诗卷》等,自然气象不凡。黄庭坚不仅师法古人,也善于从自然生活中获得书法用笔之启示。
《松风阁诗帖》黄庭坚晚年之作品,此诗卷书于崇宁元年(一一○二),时年五十八岁,纵三十二点八厘米,横二百一十九点二厘米,共二十九行,一百十三字。经南宋向氏传至贾似道,后经元代大长公主祥哥剌吉,明代仇英、项元汴,清代孙承泽、安岐等递藏,后归清内府,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
该诗卷内容主要记载黄庭坚游湖北鄂城樊山松风阁时所见之旑旎风光,其在作此诗时苏轼已谢世,而好友张耒刚被贬往黄州且即将到任。黄州与鄂州仅一江之隔,故黄庭坚在诗中写道:“东坡先生已沉泉,张侯何时到眼前。”
此诗卷笔画如长枪大戟,结字如奇峰危耸,具有劲健、沉雄之气,而书法之形质美与诗中所咏“老松魁梧数百年,斧斤所赦今参天”之诗意以及句句押韵、铿锵有力之“柏梁体”诗风完美统一。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
此帖侧锋取势,逆锋入纸,线条瘦硬而富有立体感,点画柔韧而充满骨力感,笔画长挺,字形舒展,呈现出沉雄峭拔之风格。字势开张,其中长横、长撇、长捺纵横恣肆,气势惊人;结体中宫收紧,字中主笔疏而不散,恣肆奇崛;章法字距紧,行距宽,字间重心间错,穿插避让,有欲擒故纵之意和险而不野之姿。整体看上去浑然一体,妙趣天成。
黄庭坚反对在艺术上过度依傍古人,强调书家的艺术个性。其有诗云:“随人作计终后人,自成一家始逼真。”他的行楷书,字大力足,如长枪大戟般一扫姿媚尘俗,以自家面目个性而独具魅力。
黄庭坚《松风阁诗帖》局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