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7600189005
邮箱:shuhua@lapsang.cn
QQ:4701783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正山堂书画院
“娟娟静好略近之” 隋《董美人墓志铭》
发布时间:2022-1-26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1     浏览:642

《董美人墓志铭》书法价值堪称隋志小楷中第一,属历代墓志的上品。在笔法上,精劲含蓄、淳雅婉丽、清新爽朗,体现了南帖的婉丽清秀和北碑的庄茂俊美的结合。


图片

《董美人墓志铭》拓本局部


《董美人墓志铭》,又称《美人董氏墓志铭》。隋开皇十七年(公元597年)刻,志高、宽均为52厘米,21行,行23字。墓志为隋文帝第四子——蜀王杨秀所撰。董美人是杨秀的爱妃,病逝时年方十九岁。杨秀为表达他对爱妃董美人的怀念之情,亲自撰文以表哀悼。

《董美人墓志铭》原石于清嘉庆、道光年间(1796-1820)在陕西西安出土,初为当时陕西兴平县官员陆君庆所得。陆氏得到原石后,用淡墨将字体精心拓出,虽然墨色薄如蝉翼,但是笔画丰润而富有力度。后世将此本称为“关中淡墨本”,传世极少,最为珍贵。


图片

《董美人墓志铭拓本局部


不久之后,《董美人墓志铭》原石被上海徐渭仁(紫珊)收购。徐氏本人也是非常珍爱此石,将其视若珍宝。后将此石从关中运回上海,将其书斋称为“隋轩”,表现出对于碑石的珍视。然后进行广泛的拓写。据说拓本用墨较为浓重,字画比较瘦细。拓本上有“紫珊藏石”“上海徐紫珊收藏书画金石书籍印”等印记。
据王壮弘先生说,徐氏把原碑磨去一层,故字口较细,和关中拓本相比,乍看上去好像并非出于一块原石,但是细细的比较观察后,发现“石花”等字画均合,因此确定是出于一块石碑的。咸丰三年(公元1853年),在上海小刀会农民起义战争期间,原石遭到破坏,已不复存在,现在只有拓本流传。


图片

《董美人墓志铭拓本局部


《十二砚斋金石过眼录》评曰:“惟文体婉妙,是陈隋间手笔。字迹端妍含古意,与殴、虞伯仲,可宝也。”
赵万里评其书法云:“字迹稳秀端丽,与《公元》《姬氏》二志同为传世关中隋志翘楚。”
康有为《广艺舟双楫》:“《始兴忠武王碑》与《刁遵》同体,茂密出元常。而改用和美,几与今吴兴书无异。而笔法精绝;如有妙理,北碑实少此种。惟《美人董氏志》,娟娟静好略近之。”


图片

《董美人墓志铭拓本局部


此碑在章法的分布上端庄平正,整齐舒朗,字距行距很相似。计白当黑,虚实结合,左右结构处理得当,有揖让适宜的空间节奏感。在结体上,根据不同的文字取势,疏密参差,错落有致。利用字形结构的变化,打破了北碑结字紧密的特点。
《董美人墓志铭》上承北魏书体,下开唐朝新风,是南北朝到唐之间的津梁。罗振玉跋云:“楷法至隋唐乃大备,近世流传隋刻至《董美人》《尉氏女》《张贵男》三志石,尤称绝诣。


图片

《董美人墓志铭拓本局部


隋代碑刻中方圆并妙、遒劲秀丽的风貌,为唐楷的创建铺垫了基础。此楷外方内圆,秀雅坚挺的笔试,与晋人小楷、北朝墓志有所不同,可谓是开唐代小楷之先河。
唐代一些著名的书法家都取法于隋代墓志书体。如初唐楷书四家中的欧阳询、虞世南经历了由隋入唐南北融合的关键时期,受隋代碑刻影响。唐代楷书尚法严谨、追求筋骨的一代风尚正是在初唐四家的基础上形成的。清代中叶以来,《董美人墓志铭》更为广大书法爱好者垂爱,被视为学习楷书的模板之一。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