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7600189005
邮箱:shuhua@lapsang.cn
QQ:4701783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正山堂书画院
“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苏轼《人来得书帖》
发布时间:2022-1-11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1     浏览:689

《人来得书帖》挥洒自如,横竖斜直,姿态横生,率意而成。整体来看,字与字之间少有笔画牵连,但通篇气息畅通,自然巧妙。其笔力雄健,骨劲肉丰,充分展示了苏轼独特的书法风格。


图片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并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为“宋四家”

 

图片

《人来得书帖》纵29.5厘米,横45.1厘米

共16行,192字  现藏于故宫博物院

 

此帖是在季常(陈慥)之兄伯诚死后,苏轼写给季常(陈慥)的慰问信,故有“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之句。款署“轼再拜”,但未署明发信的年月。伯诚死年,无从考查。


图片

《人来得书帖》局部


其文曰:“轼启:人来得书。不意伯诚遽至于此,爱愕不已。宏才令德,百未一报,而止于是耶。季常笃于兄弟,而于伯诚尤相知照。想闻之无复生意,若不上念门户付嘱之重,下思三子皆不成立,任情所至,不自知返,则朋友之忧盖未可量。伏惟深照死生聚散之常理,悟忧哀之无益,释然自勉,以就远业。轼蒙交照之厚,故吐不讳之言,必深察也。本欲便往面慰,又恐悲哀中反更挠乱,进退不惶,惟万万宽怀,毋忽鄙言也。不一一。轼再拜。”
另纸行书:“知廿九日举挂,不能一哭其灵,愧负千万,千万。洒一担,告为一酹之。苦痛,苦痛。”帖上钤有“吴土谔”“御府宝绘”“仪周赏”等印。

 

图片

《人来得书帖》局部


《人来得书帖》与《新岁展庆帖》皆为苏轼被贬黄州时,写给频繁往来的好友陈慥(季常)的书札。由于两帖创作时间相距不远,又均系纸本,行书,书法风格极为近似,故历代书家鉴藏家常将两帖相提并论,1964年故宫博物院遂将二帖合为一卷。
明代董其昌对苏轼书法推崇有加。《人来得书帖》后有其跋语。“东坡真迹,余所见无虑数十卷,皆宋人双勾廓填。坡书本浓,既经填墨,盖不免墨猪之论,唯此二帖(《人来得书帖》《新岁展庆帖》)则杜老所谓须臾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也。”


图片

《人来得书帖》局部


苏轼的书法,既有黄庭坚式的豪迈气势,又有米芾的内敛遒劲。而最为重要的是,苏轼能够将他人之法与自身独特的书法创作相结合,在笔势与取法上做到书体上的创新与变化。


苏轼行书的特点,与其楷书的书写有许多接近的地方。特别是字体的取势,整体偏斜,但对字间与行间关系的处理却非常娴熟,以至于视觉上并未给人十分明显的倾斜之感。


图片

《人来得书帖》局部


苏轼这件《人来得书帖》,在书写中有许多受楷书书写影响的痕迹。其行间排布虽然略微紧凑,但并不拥挤;因书写字体较小,反而呈现出一种精致的美感。苏轼书写技巧精湛。其在书写此帖时,前半部的节奏稍舒缓,后半部的节奏则稍快,呈现出前稳后快的书写状态。但每个字的结体处理却毫不含糊,均能恰到好处地表现结体的优美。


图片

帖后董其昌跋文


苏轼在《书黄子思诗集后》云:“予尝论书,以谓钟、王之迹,萧散简远,妙在笔画之外。至唐颜、柳始集古今笔法而尽发之,极书之变,天下翕然以为宗师,而钟、王之法益微。”


从苏轼一生的书迹来判断,他早年追摹晋人,笔画也细致流畅;中年遍参唐人笔法,执笔甚为有力,用墨也较丰,点画肥厚。而《人来得书帖》正是苏轼中年所书,充分体现了他这一时期的风格。然《人来得书帖》是在“无意”之中创作的,气度的忘我,意趣的自由,而非技法、风格的刻意造作。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