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7600189005
邮箱:shuhua@lapsang.cn
QQ:4701783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正山堂书画院
李 林

李 林,号省堂,任教于商丘师范学院书法专业,《书法文献》副主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五号线群体成员。师从曾翔先生。先后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首届研究生班和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课题班”。



◎2001年,中国书法家协会·新世纪全球华人书法大展;

◎2002年,第二届流行书风·流行印风大展(征评展)展览(北京);

◎2003年,中国书法家协会·首届“敦煌杯”全国书法大展;

◎2004年,中国书法家协会·全国首届青年书法篆刻展;

◎中国书法家协会·“冼夫人奖”全国书法大展;

◎2005年,中国书法家协会·“三晋杯”全国首届公务员书法大展;

◎2006年,中国书法家协会·纪念建党八十五周年书法展三等奖;

◎纪念长征胜利70周年中国书法美术大展金奖;

◎2007年,翰墨春光·2006-2007书法网年度精英提名展;

◎河南广西书画名家邀请展(洛阳);

◎2008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百位书法名家走进普陀山——中国普陀山佛教文化名家书法大展(普陀山);

◎河南甘肃书画名家邀请展(洛阳);

◎2009年,中国国家画院泰安市人民政府·第二届泰山书法论坛暨中国国家画院沈鹏工作室书法课题班泰山诗主题书法展(泰安);

◎洛阳·白马寺全国百人写经邀请展(洛阳);

◎中国书法家网·当代名家网络邀请展;

◎青岛第二届全国(百家)著名书法家邀请展(青岛);

◎2010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第二届全国中青年名家百人艺术书法展(庆阳);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中国书法院建院五周年暨中国书法院教学成果汇报展(邯郸 北京);

◎洛阳·白马寺全国佛教楹联展(洛阳);

◎第八届中国临沂书圣文化节·【南潮·北风】南北书坛精英联展(临沂);

◎2011年,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全国当代文化名人春联邀请展(北京);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院·经藏——全国书法名家写经展(北京);

◎《东方艺术·书法》全国青年书法二十家提名展(北京);

◎第四届国际书法年展(襄阳);

◎李林楹联书法作品展(北京);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渊源与流变——晋唐楷书研究展(北京);

◎2012年,五号线·五月书会“五五合十”书法联展(北京);

◎2013年,春和景明——李林书法作品展(商丘);

◎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渊源与流变——秦汉篆隶研究展(北京 徐州);

◎2014年,马驰春生——商丘青年艺术家迎新春书画作品展(商丘);

◎荏苒在衣——李林书法作品展(商丘);

◎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河南省十大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北京);

◎欣于所遇——张永乐、贾长城、李林三人书法联展(商丘);

◎学院·品格——书画精品展(商丘);

◎中国国家画院书法篆刻研究院·当代中国写意篆刻研究展(北京)。


论文和作品在《中国书法》《中华文化论坛》《商丘师范学院学报》《东方艺术·书法》《中国社会科学院报》《青少年书法》《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报》等专业杂志报刊上发表。


2008年,入选《东方艺术·书法》“中坚”栏目;2011年,入选《东方艺术·书法》提名全国青年书法二十家。


出版专著《谢无量书法艺术研究》;出版《李林楹联书法作品集》《省堂书印》《荏苒在衣——李林书法作品集》。




学书 墨二则


(一)

书法和很多艺术相比,会更注重传承。因为书法的学习和创作都要依托已有的汉字遗存——这种遗存可以是名家的也可以是平民的,可以是过的也可以是现在的。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这样理念:临帖时要做到“无我”,创作时要做到“有我”。但这种学习方式会出现这样的困局:临摹时好不容易把“我”摒弃了,创作时又要把“我”找回来,也太难为“我”了。




因此我觉得临帖的状态类比为“我注六经”,创作时的状态可类比为“六经注我”更合适一些。所谓“我注六经”简单地说就是要求“我”去尽量理解六经的本义——这里的“我”的具有主体地位,“六经”是“我”努力的目标,而不是要求做到“无我”;“六经注我”则是利用六经来解释“我”的思想,哪怕是故意误读——这里“我”的主体地位依然没有改变,而“六经”则从目标变成了工具。


换言之,临帖就是“我注碑帖”,即“我”去尽量理解碑帖的本义,这种理解要达到“目无全牛”的程度——而不是轻易地用“我”的观点去改造碑帖,包括对碑帖的“非故意误读”都要慢慢克服;创作就是“碑帖注我”,就是利用碑帖来表现“我”的审美,甚至是“误读”碑帖来表现“我”的审美——这种“误读”可以是改造碑帖——其实历史上每种书法风格的出现都是建立在对前人碑帖“故意误读”基础之上的。




(二)

何绍基四体皆工,大小兼能。自云:“余学书四十余年,溯源篆分。楷法则由北朝求篆分入真楷之绪。”《何绍基临汉碑十种》所选碑帖就有《张迁》《华山》《曹全》《武荣》《西狭》《礼器》《衡方》《石门》《乙瑛》《史晨》十种;楷书所涉碑帖有《黄庭经》、《乐毅论》《张黑女墓志》《道因法师碑》《麻姑仙坛记》《瘗鹤铭》等;行书徘徊于颜真卿、李邕、王羲之诸碑帖之间;其篆书作品虽不多见,但先后临习过《石鼓文》、《毛公鼎》、《楚公鼎》、《宗周钟》、《叔邦父簠》等多种金文,马宗霍《书林藻鉴》云:“其分隶行楷,皆以篆法行之”,可见其用功之深。这即是所谓“博”。


至于“专”,何绍基的孙子何维朴说:“(何绍基)庚申归湘主讲城南,隶课仍无间断,而于《礼器》《张迁》两碑用功尤深,各临百通。”《书林藻鉴》中说何绍基“每碑临摹至百通或数十通,虽舟车旅舍,未尝偶间。”此即所谓“专”。


在“专”和“博”之间,何绍基是怎样协调的呢?马宗霍作了精彩的分析:“猨叟于分书博览兼姿,自得之勤,并世无偶,每临一通,多至若于通,或取其神,或取其韵,或取其度,或取其势,或取其用笔,或取其行气,或取其结构分布,当其有所取,则临写时之精神,专注于某一端,故看来无一通与原碑全似者。昧者遂谓蝯叟以己法临古,不知蝯叟欲先分之以究其极,然后合之以会其归也,且必如此而后能入乎古,亦必如此之后能出乎古,能入能出,斯能力宗开派。”


白石老人自述云:“书法得力于李北海、何绍基、金冬心、郑板桥与《天发神忏碑》,写何体容易有肉无骨,写李体容易有骨无肉,写金冬心的古拙,学《天发神忏碑》的苍劲。”猨叟白石可谓知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