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人,死后能谥“文正”的没几个,范仲淹、曾国藩,都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今天说的这个耶律“文正”,也是个传奇人物。
他,生在契丹贵族家庭,从爷爷辈开始祖孙三代在金国朝廷当官,他则将自己的雄才大略施展在蒙元帝国。
耶律楚材
耶律楚材(1190-1244),字晋卿,契丹族,蒙古帝国时期的政治家。因其拜在高僧万松和尚门下,所以以湛然居士为号,又因为家在今北京香山和玉泉之间,故又别署玉泉,(《送刘满诗》卷上的落款即为玉泉)又号玉泉老人。博览群书,旁通天文、地理、律历、医卜及释道之学,并善诗文。
他27岁起从万松和尚参禅,万松嘱其以儒治国、以佛治心。作为辽人,长于金、又精通于汉学和佛学的特殊经历和文化背景,为其传奇的一生奠定了基础。
耶律楚材生平及功绩
耶律楚材在金章宗明昌元年六月二十日 (1190年)生于燕京(今北京),他出身契丹贵族家庭,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九世孙、东丹王耶律倍八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
耶律楚材是在他的父亲花甲之年出生的,其父曾经说过:"吾年六十而得此子,吾家千里驹也,他日必成伟器且当为异国用。"父亲用《春秋左氏传》中的"虽楚有材,晋实用之"的典故, 给儿子起名为"楚材"。
明昌二年(1191年)六月,耶律履去世,耶律楚材随母杨氏定居义州弘政(今锦州义县),受到母亲全面的教育,十二岁时入闾山显州书院 ,十三岁时学习诗书 。
自耶律楚材的祖父起他们家世代仕于金朝,常居燕京。当时燕京有深厚的汉文化的基础,这使得耶律氏世代受到汉文化熏陶,形成了读书知礼的家风。耶律楚材从小就受到了儒家思想的熏陶,他的理想是按照儒家的学说来治理天下。
贞佑二年(1214年),金宣宗南迁至汴京,耶律楚材之兄耶律辨才、耶律善才均随行。而耶律楚材留在中都,被留守燕京的丞相完颜承晖任命为左右司员外郎。
成吉思汗十年(1215年),蒙古军攻占燕京,成吉思汗得知他才华横溢、满腹经纶,遂派人向他询问治国大计。
成吉思汗十四年(1219年) ,随成吉思汗西征 ,常晓以征伐、治国、安民之道,屡立奇功,备受器重。
成吉思汗二十一年(1226年),又随成吉思汗征西夏,谏言禁止州郡官吏擅自征发杀戮,使贪暴之风稍敛。
窝阔台汗即位后,耶律楚材倡立朝仪,劝亲王察合台(太宗兄)等人行君臣礼,以尊汗权 。从此更日益受到重用,被誉为"社稷之臣" 。初执掌中原地区赋税事宜,建议颁行《便宜一十八事》 ,设立州郡长官,使军民分治;制定初步法令,反对改汉地为牧场;建立赋税制度,设置燕京等处十路征收课税所。
窝阔台汗三年(1231年),任中书令(宰相)。此后,他积极恢复文治,逐步实施"以儒治国"的方案和"定制度 、议礼乐、立宗庙、建宫室、创学校、设科举、拔隐逸、访遗老、举贤良、求方正、劝农桑、抑游惰、省刑罚、薄赋敛、尚名节、斥纵横、去冗员、黜酷吏、崇孝悌、赈困穷" 的政治主张。在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殚精竭虑,创举颇多。主要有保护农业,实行封建赋税制度;改革政治体制,提拔重用儒臣 ;反对屠杀生命,保护百姓生命;禁止掠民为驱,实行编户制度;反对扑买课税,禁止以权谋私;主张尊孔重教,整理儒家经典。
耶律楚材在成吉思汗、窝阔台汗两朝任事近三十年,多有襄助之功。
乃马真后三年(1244年)五月十四日(6月20日),耶律楚材悲愤而死,享年五十五岁。"砥柱中流断,藏舟半夜移",消息传出,倾国悲哀,许多蒙古人都痛哭,如同失去自己的亲人。
汉族的士大夫更是流着眼泪凭吊这位功勋卓著的契丹族政治家。大蒙古国数日内不闻乐声。正如其同时代人暮之谦在《中书耶律公挽词》中所言:"忽报台星折,仍结薤露新,斯民感天极,洒泪叫苍旻。"
耶律楚材死后,乃马真后遵照其遗愿,将他的遗体运回燕京故里,安葬在耶律楚材生前非常眷恋的玉泉山下的瓮山泊(今昆明湖)之滨,与先于他去世的夫人合葬。并为其建庙立像,仪式极为隆重。
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追赠耶律楚材为经国议制寅亮佐运功臣、太师、上柱国,追封广宁王,谥号"文正"。
《元史》本传称其:"善书,晚年所作字画尤劲健,如铸铁所成,刚毅之气,至老不衰。"
耶律楚材的书法气魄宏大,笔法苍老,有如颜鲁公,奇崛挺拔、泼辣豪放,又如黄山谷。他的书法继承了唐宋颜真卿,黄庭坚书风,雄放刚健、硬拙挺拔,以端严刚劲著称,有"河朔伟气",与后来赵孟頫提倡的晋人韵味迥异。
耶律楚材少年时受金代文化影响至深,在赵孟頫扭转金及南宋末午书法流风之前,他的书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耶律楚材 《送刘满诗卷》 作于1204年
纵38.1厘米 横1147.3厘米
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藏
释文
云宣黎庶半逋逃,独尔千民按堵牢。
已预天朝能吏数,清名何啻泰山高。
庚子之冬十月既望,阳门刘满将行,
索诗以赠之,赏其能治也。
暴官猾吏岂不愧哉。玉泉。
诗文大体反映了一位叫刘满的官员,向时为中书令的耶律楚材索诗,耶律楚材以诗赏其能治——即言其爱民、善治理一方,因而称暴戾之官。奸猾之吏与之相比,能不羞愧吗?其间“忧国恤民,褒贤嫉恶之语”,体现了一代贤相的本色。
关于题跋
《送刘满诗》卷拖尾有五人七跋,可能是因为重新装裱的原因,未按时间顺序,而将历史上名气最大的宋濂列于首位。
如按时间排列各题跋,则应——
一是至治元年(1321年)龚璛跋、
二是至正九年(1349年)戴良跋、
三是至正十二年(1351年)郑涛跋、
四是至正年间宋濂(未署年月,但称元为国朝,故当在元末)一跋、
五是乾隆八年(1743年)李世倬的三段跋。
向耶律楚材索诗的刘满终未辜负耶律楚材之厚望,成为一代名臣。
正因为诗中之寄托,所以郑涛在跋中以为,此卷“凛然如秋霜烈日,可畏可抑,人欲见之而不可得,矧狎玩之耶?区区字画之工,盖不足以论公也”。
李世倬在跋中也认为:“宝此,不可以作书画观,其励人心、正世道,功莫大焉。”
这些题跋突出了这件作品的教化作用,而淡化了它的艺术作用,其中的原因,当正是不以书家观楚材,而以儒家观楚材。
然而,这件作品中的凛然刚正之气,用的又是一代忠烈之臣颜真卿的风格,却正是艺术功能与教化功能的完美统一。
宋濂初跋时,大约受龚、戴良、郑涛诸跋之影响,并未及评论他的书法,然而当将此跋收入自己文集时,却作了许多文字上的变动并增加了对《送刘满诗》卷的书法赞美:
此盖其晚年所作,字画尤劲健,如铸铁所成。刚毅之气,至老不衰,于此可以想见。
宋濂在文集中,补加的这段评论,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这件作品的审美特征,并成为后世评价耶律楚材书法的唯一标准。
完
图文 | 网络 编辑 | 李明亮
声明:部分图片来源网络,由正山堂书画院整理,如有侵权,联系删除。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