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7600189005
邮箱:shuhua@lapsang.cn
QQ:4701783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正山堂书画院
不由灵台 必乏神气 ——谈刘炳森的隶书
发布时间:2016-8-16     来源:本站     作者:正山堂书画院     浏览:1729

不由灵台 必乏神气

——谈刘炳森的隶书

许伟东

      2006年,曹宝麟对刘炳森“为人”“为艺”的批评曾经在书坛引起激烈反响。论其“为人”者,我不了解,无法置喙;论其“为艺”者,我深以为然,以为切中要害。《书法报》2016年第25期第5版斯舜威先生在《铿锵三人行,微论刘炳森》一文中,认为其隶书水平很高,应该重新给予评价。我倒觉得没有必要。

      刘炳森赖隶书而成名,其隶书当然具备一定水平。第一,他整饬的章法和平正的结构,都显露出一种大方端庄的气质,胜过现在某些“国展精英”笔下的龇牙咧嘴、杂沓花哨、扁薄刻露;第二,他在用笔上尝试粗笔和细笔的组合变化,是具有匠心的;第三,他将行书运笔的连续性移入隶书,其牵丝连带虽然不尽成功,好歹也算是一种积极的探索。

      但是,与此同时,如果要指出刘炳森隶书的症结所在,也毫不困难。内行的观众可以得出高度近似的判断。第一,从字形来看,单字的外廓基本是等大的长方形外廓,单字的内部笔画之间基本上是平匀分布;第二,从章法上来看,字距和字距、行距和行距,几乎永远是雷同的排列。注意到刘炳森隶书的这两个特点,再回头看典型的汉隶,就会发现它们之间的霄壤之别。汉隶的行间距可能差异不大,但是单字结构和字间距离往往是随机生发的,因而在整饬中仍然饶有天趣。而刘炳森的隶书却因此陷入板刻无趣。它如果被用于匾额或对联等字数较少的形制,还不会过于简陋;它如果被施之于长篇巨制,则立即暴露出迫塞单调的弊端。第三,从用笔来看,刘炳森的隶书也是存在问题的。例如,在较长笔画的末端,如遇转折之笔或顿挫之笔,刘炳森的隶书往往处理得不好,要么因为运笔不力导致肥钝,要么因为转侧笔锋导致偏枯。

       人们对刘炳森这样的名家提出批评,并非因为其一无是处,而是因为其名实不副。换言之,对待享有世俗盛名者,人们不宜采用过低标准。即使不征引伟大的东汉名碑,至少应该调用现当代优秀书家作品为参照尺度来衡量之。20世纪的隶书名家,有吴昌硕、胡小石、林散之、陆维钊、台静农、来楚生、赖少其、赵冷月、王学仲等,以及当代一些知名书家如沈鹏、潘良桢、章炳文、祝遂之、王镛、何应辉、华人德、王冰石等。这些优秀的隶书书法家,有的致力于隶书,有的在隶书之外主攻其他书体。他们的作品已经公之于世,融入了我们感受和批评的参照系统。如果将刘炳森隶书置诸其间,可以比较容易地判断和分析出其间的高下得失。相信多数人不难达成这样的结论:刘炳森已经享受了过度的褒奖。

       刘炳森隶书存在的弊病,主要不在功力不足,不是因为临摹训练方面的技术性失误所致,而是因为心灵的滋养不足。张怀瓘在其书论中说:“考其发意所由,从心者为上,从眼者为下。先其草创立体,后其因循著名,虽功用多而有声,终性情少而无象。同乎糟粕,其味可知。不由灵台,必乏神气。”这段话几乎像是为刘炳森隶书预备的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