尝试风险收藏
张瑞田
普遍性的美术馆收藏理念令人失望了,一是对名家作品的热衷,一是对捐赠作品的照单全收,致使我们对时下美术馆的发展和未来产生怀疑。名家作品的确是美术馆文化深度与收藏品质的体现,敢于以“名家”示人,“名家”就有一定来历;被视为“名家”,身价自然不凡,因此,追捧名家,没有风险,升值空间也大。
随之而来的问题又让我们哭笑不得。首先,对名家作品的一往情深,不是一家美术馆的理智行为。既然收藏名家作品没有风险,傻子也会争先恐后,于是,对名家作品的追逐,就成了大家的共识。只是名家作品是稀缺资源,供需矛盾严重,许多美术馆难觅名家的代表作,所藏作品大多数是名家二、三流的作品,甚至还有劣作和伪作。对名家作品的追捧似乎有永恒的道理,但是,事与愿违的悖论是,播撒龙种却收获跳蚤的现实,并不鲜见。
守株待兔,也是美术馆收藏的一种心态。艺术家老了,或离开人世,还有想出名想疯了的,总觉得自己创作的艺术作品应该有良好的去处,有更大的影响,这时就向有影响的美术馆捐赠一些作品,努力让自己和自己的作品名垂青史。美术馆对这类事有瘾,试想,“不战而屈人之兵”,不花钱,增加藏品,何乐而不为?俗语说得好,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捐赠的作品,收藏价值的及格率不及五成。
有的媒体,把美术馆的这种行为叫做“势利眼”和“吝啬鬼”,细细品来,有一点道理。
美术馆热,收藏热,与改革开放同步,时至今日,已到壮年。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文化景观,也有不同的经济条件,美术馆的命运,徜徉其间。近十余年,政府财政对公共事业投入极大,让公办美术馆如沐春风,政策、资金、人才、条件,可谓真正地与世界接轨了。那么,这时候,我们的收藏理念依然限定在“名家”和“捐赠”,是不是不合时宜呢?
尝试风险收藏,美术馆需要纳入议事日程。当所有美术馆热衷“名家”,期待“捐赠”,十分容易让中国的美术馆同质化,如同大学一样,没有个性,没有选择,最后的目的就是拿一本文凭了事。尝试风险收藏,会形成美术馆的个性特征,会建立独特的品牌,会让文化深入,艺术常青。据了解,美术馆对书法的收藏兴趣越来越浓,只不过所收藏的方式和收藏的对象十分“中国化”,以“官本位”为经,以市场价值为纬,对那些年轻的、有才华、有思想的书法家不闻不问。其实,收藏是对未来负责,一家美术馆有没有未来,关键是有没有视通万里的眼光。如果美术馆仅仅对主席、副主席、理事等人有兴趣,我敢说,这家美术馆肯定平庸,不会给未来以惊艳。为此,我赞成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副教授马琳的建议:“美术馆是不是可以给年轻的艺术家更多的机会?对于美术馆来说,成名艺术家的作品固然是一种安全的收藏,保险的学术。我却更希望美术馆有勇气做一些风险收藏、风险学术,比如收藏一些年轻艺术家较有实验性、创新性、思想性的作品。这些作品短时间内未必具备价值,未来有价值的作品却很可能就出自这里。作品价值的体现和美术史上的意义是需要时间和学术判断的。”
经济领域有“风投”,这是促进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收藏界尝试风险收藏,对艺术创作而言,也是极为重要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