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7600189005
邮箱:shuhua@lapsang.cn
QQ:4701783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正山堂书画院
“正山堂杯”全国茶文化楹联书画作品展推介——罗钟
发布时间:2015-12-31     来源:本站     作者:正山堂书画院     浏览:1632

“正山堂杯”全国茶文化楹联书画作品展推介——罗钟



罗钟,号云烟居主,男,1944年生,祖籍福建厦门,现居北京。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会员,厦门政协书画室秘书长。在北京荣宝斋举办“罗钟书法展”,出版有《罗钟书法集》。



谁采新茶,纤纤玉指红酥手;

独钟此味,郁郁浓香金骏眉。


                                撰联:张孝举





大音稀声者,罗钟!——简论罗钟书法的“博观于物,功性兼修”

王沈阳


从书法艺术的审美角度,承袭深度、技术高度以及情感蕴含浓度等诸多层面研学“中国书法”,进而结合自身的书法艺术才情、书法主观意识,使书法作品的艺术表现趋向化入化出之境,是罗钟书法“博观于物”的书学心态和艺术追求。深湛魏晋之风骨,承“罗丹体”之神采,取法乎碑帖,则是罗钟书法“功性兼修”的重要组成元素。

罗钟书法采基于“罗丹体”。其伯父罗丹是现代闽南派书法的主要代表人物。 罗钟先生积心翰墨,深得其伯父真传。从“博观于物,功性兼修”这个意义出发,极具书卷气质的罗钟先生认为,自身的修养、学识,之于书家应该是第一位的。他非常欣赏明代书家祝允明一句名言:“有功无性,神采不生;有性无功,神采不实。”罗钟认为,不论哪种创作,从生到熟易,而从熟到生难。此等感悟只有用一颗空灵的心去挥毫,才能将墨池点亮。所以他尤其自重性情的修练,自诗自文之外,尤其对音乐、舞蹈等情有所依。行过医,从过文,拉过小提琴,弹过吉他的罗钟,国标舞亦曾多次获奖。这些文化素养的融合汇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他对书法艺术别于他人的独特体味。以隶书为生发点,罗钟结合并探研《张迁碑》、《石门颂》、《嵩高灵庙碑》、《张猛龙》等汉隶、魏碑与简帛书,融合自己对篆书、魏碑、汉简的传统认知。尚趣而不存饰,尚朴而不存巧,尚峻而不存雕,形成淳厚自然、溶通多变的罗钟隶书风格。更令当下书坛称妙的是罗钟的左手草书。姜寿田先生认为:“他的左手草书,禀承唐人大草之格局,取涩势,并蓄现代于右任魏碑行草的简约凝重和弘一大师的恬淡空灵,以及林散之的超逸萧致,谋求在草书的放逸与拙厚之间寻找自我的表现空间。”我想,这些应该与他用心于篆隶用心于“罗丹体”密切相关。

罗钟草书有苍茫意,尽在笔法;罗钟隶书固金求变,颇富个性。曾受到虞愚、沈鹏、李铎等书坛前辈的赞赏。综观其许多作品,诸如:行书四条屏《文天祥·正气歌》(2007年)、草书自作诗《咏永安市花·含笑》(1987年)、隶书自作联《纪念郑成功东征台湾340周年》(2001年)、魏行书《郑板桥题画诗》(2003年,现存人民大会堂)、隶书《韩愈诗·谒衡岳庙遂宿岳寺题门楼》(1987年)、隶书《节临张迁碑》(1986年)、草书《陶知行句》等作品,或行云流水,或刚劲雄浑,或空灵俊逸,或“盘钢曲铁”。从罗钟书法的格调及其意境上,我们还能读出一种“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唐王维句)的极富禅机与生命定力的韵致。古朴中可见轻盈,凝重里亦见达畅。这就是罗钟书法之中的“禅趣”。我观之颇具魏晋意趣,且多动态之姿。这正与当代隶书强调法度规范、重雄峻方整的华美风格形成鲜明对照。

在北京西单的一次书法笔会上,罗钟先生当场用左手草书“春风大雅能容物”赠我。那幅作品,恬淡的气格中蕴藏着一种稚朴不滑、生拙天矫之趣,性情之意跃然纸上,悠然可见摇曳的暖春之象。据笔者所知,在去年中嘉国际拍卖公司北京拍卖会上,罗钟的一幅四尺中堂罗丹体《明人冯梦龙句》(“不是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以52000元人民币落槌拍出。行文至此,我忽然想起罗钟先生发到我手机上的一首他的旧作《六十抒怀兼咏个人书展》:“飞霜染鬓臻花甲,半世蹉跎百虑牵。旧梦早随时日逝,新欢未改翰池颠。燕江寄寓赢虚誉,鹭岛归根娱晚年。书展今朝零起步,壮心不已更扬鞭。”

浸淫于魏晋气象,罗钟深谙书道精微。大拙不巧,大书不媚,大名不语,大音稀声者,罗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