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局部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又称《自书太子少师告》,传为颜真卿所书楷书墨迹作品,纸本,凡33行,共计255字。现藏日本中村不折氏书道博物馆。
该帖端庄朴厚,苍劲有力,用一种高古气象和庙堂之气,为其晚年风格成熟时期的代表作品。
关于《自书告身帖》是否为颜真卿所书,分为三个方面:颜氏后人、省吏所书、颜真卿自书三种不同的说法。在南宋留元刚刻《忠义堂帖》时就怀疑“或为頵颙所书”,清末杨守敬《学书迩言》曾言“或谓非鲁公真迹”。
(传)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局部
北宋时蔡襄在《自书告身帖》后作跋,但没有史料看蔡襄学书颜真卿的记载,故曹宝麟先生认为,蔡襄跋于其后,能看出其竭力追摹颜真卿书法的神韵,而与颜真卿书法用笔等精髓有很大的差别。其后对其用笔、章法问题上对颜真卿《自书告身帖》产生异议。
对《自书告身帖》为伪作的说法,被质疑的学者普遍认同的一个说法为,此帖为政府颁发给官员的对其身份的凭证,当为省吏抄录的官员所书,而颜真卿已官至一品,不能为其自书。启功先生与曹宝麟先生赞同此说法。启功先生对《自书告身帖》非颜真卿也持有质疑的态度,称:然名家书告,虽一时偶有其事,并非每告必出名家,且自书己高,实事理之难通者。”
(传)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局部
刘启林先生则对此有不同的意见,他认为《自书告身帖》非省吏所录,也不是颜真卿后人所作,而是颜真卿本人所书。在刘启林先生《颜真卿(自书告身墨迹)作者考辨》中,从书法本身的角度,及该帖所涉及到的典章制度方面,否定了朱关田先生与曹宝麟先生的说法,并指出该帖受历史与环境等的影响,所产生出的时代产物。
在其后刘启林先生所作《关于颜真卿〈自书告身墨迹〉作者的再思辨》,文中对前文做出了补充,并论证起来源和名称起源,又结合唐代社会政治制度,及颜真卿背景资料,否定了日本学者石田肇的观点:“认为《自书告身》系颜氏后裔为迎合南宋朝廷推崇忠臣而伪书。”
(传)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局部
《自书告身帖》的风格品评,前人赞誉之词不一而足,整体书风疏朗又不失厚劲之感,结体疏松有度,书写状态自然放松,观者能看出其从容,大度的心态。詹景风称:“书法高古苍劲,一笔有千钧之力,而体合天成。其使转真如北人用马,南人用舟,虽一笔之内,时富三转。”
董其昌在《自书告身帖》后题跋:“右《颜真卿自书告》。绍兴九年四月七日臣朱友仁恭览审定。鲁公末年告身,忠贤不得而见也。莆阳蔡襄斋戒以观,至和二年十月廿三日。官告世多传本,然唐时如颜平原书者绝少,平原如此卷之奇古豪宕者又绝少。米元晖、蔡君谟既已赏鉴矣,余何容赞一言!”
但“宋四家”中对颜真卿书法褒贬参半的米芾,在《海岳名言》中曾道:“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可见米芾对颜真卿的楷书有微词,并不能得到米芾的欣赏。
(传)颜真卿《自书告身帖》局部
《告身》之书法风格疏朗峻厚,用笔刚劲,雄伟高耸,结体'取势、点画在《颜家庙》及《勤礼碑》之间。其独特的缺口钩及"暗过”笔法成为不同他帖的一大特色。从风格演变来考察,颜真卿书风并非终其一生而不变。
陈思《墨池篇》云:“鲁公大历年间书法千变万化,各具风韵。”对于鲁公晚年书法之评价,至为允当。颜体成熟期作品大多具伟岸开阔,雄厚之势,但并非每一件作品皆千篇一律,这是我们审度《告身》书风的一个准则。
颜真卿《自书告身帖》作为其晚年之作,凝聚了他一生书法艺术的精髓,在字的结构、笔法、章法上都传达出了“人老俱老”的艺术境界。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