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7600189005
邮箱:shuhua@lapsang.cn
QQ:4701783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正山堂书画院
​“小篆柔而方,书法至此无以加矣”——《峄山刻石》
发布时间:2023-3-22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1     浏览:261



图片

宋代翻刻《峄山刻石》整拓




峄山,又名邹山、邹峄山;在山东邹县境内。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全国之后,秦始皇曾多次巡视各地,在峄山、泰山、琅琊、之罘、碣石、会稽等地刻石作记,彰显功业。


“峄山刻石”碑高212公分、宽80公分,刻石文字以小篆书写,共223字;前144字是秦始皇的刻辞,后78字是秦二世胡亥的诏文,内容是颂扬废除分封制、建立郡县制度的政绩。此文由秦丞相李斯所书。西安碑林所藏“峄山刻石”是宋代人据原拓翻刻的。




图片

宋代翻刻《峄山刻石》拓本局部



秦始皇刻辞释文:

皇帝立国,维初在昔,嗣世称王。讨伐乱逆,威动四极,武义直方。

戎臣奉诏,经时不久,灭六暴强。廿有六年,上荐高号,孝道显明。

既献泰成,乃降专惠,亲巡远方。登于绎山,群臣从者,咸思攸长。

追念乱世,分土建邦,以开争理。功战日作,流血于野,自泰古始。

世无万数,陀及五帝,莫能禁止。乃今皇帝,一家天下,兵不复起。

灾害灭除,黔首康定,利泽长久。群臣诵略,刻此乐石,以著经纪。




图片

宋代翻刻《峄山刻石》拓本局部



秦二世诏书释文:

皇帝曰:

“金石刻尽,始皇帝所为也,今袭号而金石刻辞不称始皇帝。

其于久远也,如后嗣为之者,不称成功盛德。”

丞相臣斯、臣去疾、御史大夫臣德昧死言:

“臣请具刻诏书,金石刻因明白矣。臣昧死请。”

制曰:“可。”




图片

宋代翻刻《峄山刻石》拓本局部



“峄山刻石”原石本在邹县东南,唐代开元年间焚于山火。因秦代刻石年久物稀,而此碑书法精绝,焚前已有摹拓本流传。唐代诗人杜甫在一首诗中说:“峄山之碑野火焚,枣木传刻肥失真”。足见唐代的摹拓本已不在少数,以至于字划因“肥”而失去本来而目了。


宋代董逌称自己曾见到早期原拓残缺本,说它“气质浑重,有三代遗象”。北宋淳化四年,即公元993年,徐弦的门人郑文宝依照摹本重新刻石于长安。到元代至正元年,即公元131年,申屠驹据郑文宝所刻重制于绍兴。后未,又有人分别五次摹刻。


杨东里评峄山刻本次第,认为“长安第一、绍兴第二、浦江郑氏第三,应天府学第四,青社第五,蜀中第六,邹县第七”,是说同全国其它地方相比,目前西安碑林所存刻石,更多地保留了李斯书法原作的精神风貌。




图片

宋代翻刻《峄山刻石》拓本局部



李斯是政治家,也是书法家,本是楚国上蔡人,是著名学者荀卿的弟子。他来到秦国之后,建议秦始皇对诸侯国采取各个击破的方针,在全国统一战争中起有重要作用。他担任丞相职务,在秦始皇死后,与赵高合谋,迫杀公子扶苏,立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为皇帝。后来,李斯自己却死在赵高手里。


秦统一全国之后,李斯建议秦始皇罢却六国文字,他将原来秦地通用的文字加以整理,对笔划较繁者予以精简,创造小篆,或称为秦篆。于是这种字体“作楷隶之祖,为不易之法”,得以留传至今。秦始皇巡游各地,李斯即用小篆书碑立石。




图片

宋代翻刻《峄山刻石》拓本局部



“峄山刻石’笔划刚健有力,结体肃穆方整,历来被人们视为学习小篆的楷模。明朝赵宦光称赞“小篆柔而方,书法至此无以加矣。”唐代张怀瓘在《十体书断》中说:“李君创法,神虑精微。铁为肢体,纠作骏骆。江海森漫,山岳巍巍。长风万里,鸾凤于飞。”


“峄山刻石”碑目前已经断为三载,据清代毕沅《关中金石记》所说,此碑明代已经如此,大约是同其它碑石一起,,受害于1555年的关中大地震。所幸文字损坏不大。现在,经过陕西省博物馆的加固修整,“峄山刻石”依然精采奕奕的挺立在这数以千计的碑石之中。




图片

宋代翻刻《峄山刻石》拓本局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