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7600189005
邮箱:shuhua@lapsang.cn
QQ:4701783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正山堂书画院
“命运多舛,谜团重重,然风格淡远飘逸,有大字无过之美誉”——《瘗鹤铭》
发布时间:2023-2-16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1     浏览:517



图片

《瘗鹤铭》光绪翻刻整拓



《瘗鹤铭》是一篇古人葬鹤的铭文,华阳真逸撰文,上皇山樵书,原文共计一百六十七字,刻于江苏镇江焦山西麓,由于铭文的纪年采用干支形式,撰书人名均采用别写来替代,所以有关其书刻年代及书写作者的争论由来已久。


现将各种刊刻年代的推测归纳起来,其刊刻上限在晋朝,下限要到唐朝,通常定为南朝梁刻石。此碑书者亦有陶弘景、王羲之、王瓒、顾况、皮日休等多种说法,但均无确据。



图片

《瘗鹤铭》水拓廿九字本 题签



《瘗鹤铭》原刻于焦山西足,不知何年坠入江中,残石文字或仰,或仆,只有待到冬季长江枯水期,水落石出后,才能堰卧仰拓出数十字而已,故虽有良工不易运技。此碑书法淡远飘逸,素有“大字无过瘗鹤铭”之誉,宋四家中黄庭坚行书就脱胎于此,可见宋人对其研究临摹已经蔚然成风。


焦山当地为应接四方学者访碑求拓,宋人曾在摩崖旧址附近壮观亭侧翻刻一块《瘗鹤铭》,后人称为“壮观亭别刻本”以小区别,由此可见,宋代还存有此碑全本旧拓,不然就无法翻刻出如此逼真的别刻本,遗憾的是,别刻本下半截文字遭明代人题刻所掩,后人无法窥见翻刻全碑面貌。



图片
图片

《瘗鹤铭》水拓廿九字本 局部



清康熙五十一年(1712)冬,由滴居镇江的陈鹏年卜持打捞江中残石,共得铭文八十六字,其中残字九个,全字七十七个,又依照前人考证的石刻铭文次序,对打捞出水的残石进行排序复位,形成五石合并格局,它们分别是:左上石、左下石、中上石、中下石、右上石。


自从残石打捞出水置于焦山定慧寺大殿左面亭中加以保护后,《瘗鹤铭》拓本即有出水前本、出水后本之分,水前本因椎拓不易,极为稀见。出水后拓本即便字数增多,摹拓精于水前本,然其版本文物价值仍不能与水前本同口而语。



图片
图片

《瘗鹤铭》水拓廿九字本 局部



水后本又分为“五石本”和“拼合本”,五石初出水后,最初置于焦山西南观音庵,尚未拼合复位,拓分五纸,此时拓本称为“五石本”,亦属旧拓。后又拼合为一体,左下石“化于朱方”左下刻有题名两行,称为“拼合本”,同治以后题名虽被凿去,但痕迹显然。


此碑历经坠崖崩坏、江水冲刷、人工捶拓,碑文书法已失旧貌,残存五石书刻面貌亦各不相同,前人就曾怀疑左下石为后人翻刻。



图片
图片

《瘗鹤铭》水拓廿九字本 局部


然据五纸全拓本观之,左上石、左下石、中上石之前三行书刻风貌则较为统一,文字字口朴茂浑厚自然,富含金石气,故左下石绝非翻刻。然而中下石、右上石、中上石之后三行书刻风貌则又别具一格,字口略见呆板细瘦单薄。《瘗鹤铭》形成左半三石与右半三石书刻风貌迥然的现象。


此类左右两侧碑刻书法风貌不一的原因,推测是数百年来江水不断冲刷侵蚀所致,前三石可能未受江水长期浸泡,环境与常见摩崖在自然状态中风化剥蚀类同,故富含金石气,后二石原为仆石遭江水冲刷侵蚀,环境与水下考古出水文物类同,字口常年被水流冲刷,已失原有锋芒,略现呆板气。



图片
图片
图片

《瘗鹤铭》水拓廿九字本 局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