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7600189005
邮箱:shuhua@lapsang.cn
QQ:4701783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正山堂书画院
“陶文寄情,书作达意”——赵孟頫《归去来兮辞》辽博本
发布时间:2023-2-16     来源:本站     作者:admin1     浏览:1368





图片

赵孟頫《归去来兮辞》辽博本 全卷


赵孟頫表达隐逸之意的诗作中,提到最多的是陶渊明。这位东晋著名隐士不为五斗米折腰,在41岁时辞官回乡,并作《归去来兮辞》。赵孟頫《松雪斋集》由他本人于1298年辑成,友人戴表元作序,诗作大多集中在他第一次出仕的十年。在此举其中较为有代表性的几篇为例。如《题归去来图》
“生世各有时,出处非偶然。渊明赋《归来》,佳处未易言。后人多慕之,效颦惑蚩妍。终然不能去,俯仰尘埃间。斯人真有道,名与日月悬。青松卓然操,黄华霜中鲜。弃官亦易耳,忍穷北窗眠。抚卷三叹息,世久无此贤!”

 图片

《归去来兮辞》辽博本 卷首画像、题跋



可见赵孟頫对陶渊明人格的景仰和对自己深陷官场空有退隐之心却无法实现愿望的无奈,更有“千年只有陶彭泽,解印归来更不疑”的感慨,陶渊明解印归来,赵孟頫却“误落尘网中”,想归隐而不得。正是因为处境的相似、心境的相通,他才对陶渊明的作品尤为中意。或许赵孟頫多次书写《归去来兮辞》并非偶然。 据朱家溍《历代著录法书目》,赵孟頫书陶作品有37种,其中《归去来兮辞》18种。而从黄惇编《赵孟頫年表》、任道斌编《赵孟頫系年》和现存真迹整理来看,朱家溍所编赵孟頫历代书陶作品可能有重复之处。


图片


图片

《归去来兮辞》辽博本 局部


有明确创作年代的赵孟頫书《归去来兮辞》共有六本,存世真迹有三件。其一藏于上海博物馆,落有年款大德元年;其二藏于辽宁省博物馆,未署书写年代;其三藏于浙江湖州博物馆,写于廷裕五年。 辽宁省博物馆藏无年款本《归去来辞并序》,纵24厘米,横146.2厘米,署名子昂,铃“赵氏子昂”印。


图片

图片

《归去来兮辞》辽博本 局部


如果说大德元年本代表的是赵孟頫行书风格走向成熟的过渡期,那么将此本作为其潜心二王风格数十年以至炉火纯青的例子不为过,此本可能为赵孟頫50岁至60岁时的作品,即约书于大德七年(1303年)至皇庆二年(1313年)间。
从当时赵孟頫行书风格的变化来看。1314年为关键转折时期,他60岁之后“人书俱老”,这时的字“笔力深沉扎实,笔势雄健放纵,显得苍劲老到,但即使是雄放为主,其姿致洒脱依然”,明显是将二王的俊秀风姿与李邕遒劲锋利的书体中和而自成一派。


图片


图片

《归去来兮辞》辽博本 局部


此本《归去来辞并序》可以看出其与大德元年本风格明显不同:结字不再显圆而是较为颁长,起笔不再温润持重而大都露锋、一拓直卜;全篇行、草夹杂,节奏多变,章法更为生动;两字之问牵丝相连更多,全卷共有14处,全篇连贯性更强;前期智永风格特有的肥厚圆劲、捺笔较重的特征已被看似姿媚实则风姿挺拔、灵动秀逸而字不露骨的二王风范所代替。整体的气质韵味还称不上是“雄健放纵”、“苍劲老到”的,明显处于师法二王最为深刻入骨、浑然天成的成熟期,并未见李邕书风。 《归去来兮辞》不论是从文意上,还是它背后的陶渊明这一高度理想化的隐士形象上,都与赵孟頫为官三十余年不同阶段渴望归隐的情结颇为契合,那么他选择重复书写这一题材,不仅仅是友人求书或书画往来之作,更是他审美情趣的具体体现与人生理想的一种表达方式。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