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称《蒙诏帖》:“‘险中生态,力度右军’。体势稍带颜法,沉劲苍逸。”
柳公权(七七八—八六五),唐代书家。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东南)人。官至太子少师。工正、行书。他生平留心经术,尤精于《诗》《书》《左氏春秋》《国语》《庄子》等。
元和初年二十九岁时即擢进士第,至文宗时迁中书舍人,充翰林书诏学士,并经常与文宗讨论书法。柳公权初学王羲之书,又遍阅当代笔法,增损取舍,自成一家。《玄秘塔碑》《神策军碑》为其楷书代表作,《蒙诏帖》传为其行书传世作品。
(传)柳公权《蒙诏帖》
《蒙诏帖》又名《翰林帖》,行书,七行,二十七字,帖后钤有“绍兴”“韩世能印”“冯氏鹿庵珍藏图书籍印”“安岐之印”等鉴藏印,曾经宋内府、明韩世能、清冯铨、安岐收藏,以后入清内府,刻入《三希堂法帖》。现藏故宫博物院。
“公权蒙沼,出守翰林,职在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深察感幸,公权呈。”
此帖传为柳公权写的一通信札,告诉对方自己年老体衰,能力有限,虽然有个闲官职位,可也不能为别人办什么大事,请谅解自己的难处。
(传)柳公权《蒙诏帖》局部
南宋所刻《兰亭续帖》中收有《翰林帖》(或称《蒙诏帖》),其文曰:“公权年衰才劣,昨蒙恩放出翰林,守以闲冷,亲情嘱托,谁肯响应,惟深察,公权敬白。”
据文意推测该帖应写于文宗时柳氏任翰林院书诏学士期间,而本帖中的“出守翰林”在文辞上不符合当时居官者职守的称谓,因此可能是宋人据《翰林帖》的大意写出。
书法的前四行用笔较雄畅,结字亦尚稳妥,而后几行用笔逐渐瘦薄,结字多松散,末行的“权”字笔画也不成结构,与柳氏遒媚劲健的书风悬殊较大。种种迹象表明,本帖非柳书,乃是宋人仿本。
(传)柳公权《蒙诏帖》局部
最早对《蒙诏帖》提出质疑的是近代学者张伯英先生,他认为,《蒙诏帖》系三希堂误收伪本,“夫翰林何以言‘出守’,何得谓冷职。字比宋刻(按,《年衰帖》)大逾一倍,如‘冷’字、‘权’字,全失草法”。意谓《蒙诏帖》从《年衰帖》中变出,非柳公权真迹。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蒙诏帖》真伪问题再度引起学界的关注。
谢稚柳先生认为:《年衰帖》“歪曲了《蒙诏帖》的文字内容,胡编一通,连柳公权的历史也没有弄清楚的”。
(传)柳公权《蒙诏帖》局部
而徐邦达先生认为:《年衰帖》文句“与《蒙诏帖》基本上差不多,应是一帖的化身——《蒙诏帖》即从此本变出”。
启功先生认为:“今传墨迹本是他人放笔临写者,且删节文字,以致不辞。”
(传)柳公权《蒙诏帖》局部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