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甲灵飞经》俗称《灵飞经》,笔致清灵流畅,风格精整秀丽,刻本在清代广为流传,俨然小楷名帖。
《灵飞经》乃道教写经,书于唐朝开元年间。明万历三十五年(一六○七)冬,墨迹本归董其昌, 三十八年(一六一○)因故质押海宁陈氏,董氏扣留十二行。陈氏将《灵飞经》刻入《渤海藏真帖》,并非全本。董其昌赎回《灵飞经》墨本之后,下落不明。庆幸陈氏归还时截留四十三行。清朝时,四十三行墨本曾归吴余山,后为常熟翁氏所得,现藏美国大都会艺术博物馆。
《灵飞经》墨迹本(局部)
本是经生抄写的《灵飞经》,元朝袁清容指为唐朝钟绍京书,董其昌亦然,世人多从此说。清代学者书家钱泳(一七五九至一八四四)不以为然 :“往时云间沈屺云司马托余集刻晋唐小楷,为其聚唐经七八种,一曰《心经》(即屺云所藏),一曰《郁单越经》(歙鲍席芬家所藏),一曰《转轮王经》(繁昌鲍东方所藏),一曰《金刚经》(吴门陆谨庭所藏),一曰《长寿王品迦那经》(宁波孙晓江所藏),一曰《大般若经》(吴门黄荛圃所藏),一曰《莲华经》(扬州徐芝亭所藏),一曰汉阳塔中残经(张芑堂所藏)。他如《兜沙经》(吴门叶氏所刻)、《律藏经》(王梦楼所藏)之类,生平所见者,不一而足。乃悟《灵飞经》之非钟绍京书,不辩而自明矣。”(《履园丛话·收藏》)
《灵飞经》墨迹本(局部)
近代大书家启功先生在《记〈灵飞经〉四十三行本》一文中说:“自从《灵飞经》刻石行世后,对于清初许多书家,都起着极大的影响。甚至可以说,它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清朝一朝。直到包世臣出,奋力提倡北碑,唐碑派和《灵飞经》的势力才相对有所减弱,但在科举废止之前,考卷的领域中,这种影响还没有全被北碑所取代。”
《灵飞经》墨迹本(局部)
《灵飞经》,以其秀媚舒展、沉着遒劲、风姿不凡的艺术特色为历代书家所钟爱。启功先生的书法也受益于《灵飞经》,可见其超凡脱俗的艺术感染力。
《灵飞经》的笔法源自王羲之、王献之,而又改削了王书的斜侧稚朴,显得十分成熟、精巧、完美,给人以“增之一分太长,减之一分太短”的分寸感和法度感。
董其昌在题跋中说,他得到此帖时,自己正在书写《法华经》,“既获此卷,每写经辄先展阅一过,于古人墨法笔法似有所会”。
《灵飞经》墨迹本(局部)
《灵飞经》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用笔细致精妙,一丝不苟,提按从容不迫,转折顿挫均非常到位。横画平,竖画直,很多字都有作为主笔的长横长竖,构成稳定的视觉中心;钩画、捺画都写得丰满纵逸,遇到笔画较少的字,往往把笔画写得粗壮丰满;有些笔画起笔处顺势落纸,写成尖锋,与圆笔、方笔形成对比。
二是结体平正宽博,以放为主,舒而不散,尤其是在结体的收放关系上掌握得恰到好处。
三是章法贯气,平正的笔画和字体构成十分连贯的行气中轴线,使每行的气势十分通贯,行距整齐划一,每行字数大致趋同,充分体现了作者把握疏密纵敛的章法技巧。
学习小楷从此帖入手,可以养成用笔严谨的良好习惯。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