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7600189005
邮箱:shuhua@lapsang.cn
QQ:4701783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正山堂书画院
马于强—“正山堂杯”全国第三届茶文化书画展作者推介
发布时间:2018-1-17     来源:本站     作者:正山堂书画院     浏览:1954


马于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吉安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吉安井冈山红色书画院副院长,北京水墨公益基金会提名“江西省十大青年书法家”,《书法》杂志第三、四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百强,庐陵书画院常务副院长,现供职于井冈山大学。




作品获奖入展



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

“气运东方——别克君威”全国书法篆刻大赛    优秀奖

首届皖北煤电集团杯全国书法大奖赛    优秀奖

中日自作诗书书法展”二十周年纪念大展    最高奖

全国首届、第二届和谐社区书法篆刻作品展览   一等奖

江西省第六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二等奖

江西省第七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一等奖

江西省第八届书法篆刻作品展    二等奖

江西省第五届楹联展       一等奖 

入展第九届、第十一届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入展第一届、第二届“杏花村酒杯”全国电视书法大赛

入展首届全国大字书法艺术展

入展第二届全国扇面书法展

入展第二届全国青年书法篆刻展

入展第三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

入展第三届全国隶书大展

入展第六届、第七届全国书法楹联展

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优秀作品展

入展“羲之杯”全国书法展

入展“高恒杯”全国书法大赛

入展首届张芝奖全国书法大展

入展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外强内秀君子风 

书家马于强先生及其作品印象


  钟兴旺


认识马于强先生是在近20年前,缘于那个年代风靡一时的硬笔书法。当年我在赣州,他在吉安,相距200公里,后我在南昌,相距还是200公里,见面机会不多,只是偶尔联系,不知他是否在意我,但我是经常关注他的,每次看到他在各种书法大展赛中入展、获奖,都是羡慕嫉妒没有恨。在我们南方,马于强的块头绝对算得上高大威猛型。不熟悉他的人,很难把他与舞文弄墨的联系在一起,即使提示你说他会写字,你也一定会认为他是写那种气势磅礴 “大江东去浪淘尽”般的狂草,抑或雄强厚重的颜真卿大楷、始平公造像等。实际上他是性格温和细腻,做事严谨细致,腹有锦绣才华,典型的外强内秀型男。他的书法作品清秀俊逸的风格正是他性格的显现。“书为心画”,的确为千古真理。



 马于强 《朝面》古诗两首      

作品尺寸   68cmx68cm         



从硬笔书法转型到毛笔书法,马于强是为数不多的成功者之一。新世纪之初,他开始弃“硬”从“软”,完成了他艺术生涯的一次蜕变。起初学隶书,那时候他请益最多的是九江的崔廷瑶先生,一两年便入得门道。正当他为下一步该如何走而茫然时,从河南调到江西南昌工作的毛国典老师成了他的引路人。马于强常公私兼顾,到南昌向毛国典求教。耳濡目染加意合情投,更因为性格相近,于是不到一年工夫,马于强便能写出一手娴熟的汉简隶书,与毛国典的“毛隶”极似,到处投稿,频频入展、获奖,知名度不断提高,成为书法展赛时代的佼佼者。



马于强 《陈子龙诗五首》

    作品尺寸   60cmx60cm   



好老师不会让学生学得跟自己一样。齐白石曾说过“像我者死”。毛国典同样要求马于强求变。聪明又善于思考的马于强于是决意变体。他清楚地知道:别人走过的路,自己不能再走;不适合自己走的路,也不能走。最后,他看准了魏碑。魏碑字帖多如牛毛,众多名帖他一一筛选,最后,一本《李璧墓志》让他如遇知音,一见钟情。就是这本鲜有人知的《李璧墓志》很对他的路,一练就上手,很有感觉,不到半年,他面目一新的魏碑楷书便展现出来:清新、简洁、方峻,小字大幅配以朱格,犹如联珠串玉,尤吸评委眼球。作品首次投向江西省第七届书法篆刻展,大获赞赏,一等奖实至名归。随后,他又深入研习《石门铭》《元绪墓志》等碑刻,将各种技法熔于一炉,同时,在字法、笔法、结体等方面借鉴当代写碑高手的作品,对自己的作品不断完善、美化,以形成自己的新貌。这一手风格独特的魏楷,给马于强增加了一大摞入展和获奖证书。



马于强  《灯火钱塘》

作品尺寸   138cmx68cm



“吃着碗里看着锅里”。马于强不满足于只写好魏楷,还将眼睛盯着隶书,想楷、隶书体“两翼飞”。 隶书如何求变?清代邓石如中宫内敛、笔画舒展的隶书使他眼睛一亮。马于强对汉字极强的造型和美化能力想必是一种天赋。一个个汉字在他手里,宛如一台台小机器,各种风格的“零部件”他都能熟练地拿来己用,将其“组装”在一起,便能“造”出人见人爱的机器。他如今的隶书,在汉隶、清隶的基础上又掺入汉简,形成了严整中见洒脱、庄重中见秀逸的风貌。他在2014年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和今年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展的入展作品,就是这种面貌清新的小字汉简将评委挑剔的眼睛捕获。



马于强 《高适诗三首》

作品尺寸   127cmx60cm



艺术贵新、贵变。马于强书法艺术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正是得益于他不断求新、求变。纵观当今书坛,能够引领风尚的骄子,多年来一直成为入展、获奖专业户的“常青树”,就是那些为数不多的不断否定自我、完善自我,不断提升境界的人。马于强应算得上其中之一。书法要有风格,然风格又不可刻意强求。马于强还年轻,他深知艺无止境,自己的艺术风格不能太早定型,倘若过早定型、“结壳”,艺术道路也就到了尽头。他拿手的魏楷、简隶虽然得到评委等业内不少行家的认可,但他的字还在不断变化中。每天8小时外,他大部分时间还是在临帖。



马于强《古诗七首》  

作品尺寸  137cmx102cm



他对于创作和临摹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临摹是一辈子的事。书者要明白自己在创作中的不足,这样才能本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在临摹古人碑帖中汲取营养;否则,便很难通过临摹获取自己所需的养分,这样的临摹便失去意义。临帖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创作。他说,书法创作在本质上讲即是一种“表达”,这种“表达”是用笔墨线条等元素创造出一件完整的作品,这件作品完全或部分地实现着书写者的创作意图,负载着一定的审美信息及情感意味。创作,也可看作将吸收的营养进行再加工的过程。临摹是新的起点,创作是生长点,把创作中发现的问题通过临摹来解决,将临摹中得到的感受又回到创作中加以表现,创作和临摹正是一种提高作品格调与技巧的循环过程。创作是发现问题,临摹是解决问题。   



作品名称   《蝴蝶》

作品尺寸   26cmx21cm



历史上的大书法家,大多擅长一两种书体,各体皆精是不太可能的。马于强篆书、草书虽也有涉猎,但他不轻易将这两类作品示人。马于强贵有自知之明,注意扬长避短,将自己的书体定位于楷、隶,并力求玩出大名堂、大境界。他技法和修养全面,勤奋而不自满,加上他对书法艺术具有深刻而独特的领悟,因此,他未来更大的艺术成就便很值得喜爱他作品的人们期待。


(作者系中国书协会员、《江西日报》“品鉴”艺术版主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