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锟,河南济源人,山西大学美术硕士,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济源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作品获奖入展情况
全国“柳公权杯”书法作品展 最高奖
全国“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周年”书法大展三等奖
全国第三届教师书法作品展 三等奖
全国“雷迪森庄园奖”道教书法展 最高奖
全国“乐平古戏台”书法大赛 三等奖
全国第三届“希望·圆梦”书法大展 三等奖
陕西省首届书法篆刻展 一等奖
全国“太极杯”书法大展 三等奖
山西省青年精品展 最高奖
纪念侯马盟书出土50周年书法展 二等奖
全国“国英杯”书法大展 优秀奖
全国“田森杯”书法大展 优秀奖
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艺术展
全国首届“刘禹锡杯”书法展
“继往开来”河南篆隶书法研究展
全国“迎省运·展风采”书画名家邀请展
“乙未金秋,相约汝州”书法名家邀请展
“魅力甘州”书法名家邀请展
“浩嘉杯”书法名家邀请展
第二、三届“牡丹奖”山东省书法作品双年展
首届全陕青年书法篆刻大展
全国四、五、六届观音山杯书法篆刻展
“美丽浙江·秀水之韵”浙江书法大展
全国首届千字文书法大展
首届、二届魏碑圣地·全国魏碑书法大赛
全国“王冠杯”书法展
全国第二届“王羲之奖”书法大展
创作自述
周锟
不知不觉间,学习书法已十年有余,十多年来,真、草、篆、隶、行或多或少都有所接触,尤对楷书用功较勤。初学楷书,老师拿了两本字帖摆在我面前,一本《张猛龙碑》,一本《颜勤礼碑》,问我喜欢哪个,我当时也很好奇,认真地翻了翻,后来选定了《张猛龙碑》,老师满脸诧异,因为大多数初学者都应该会选《颜勤礼碑》。也可能是因为我之前学过汉隶的缘故,对自己的审美有一定的影响,到现在依然对朴茂、稚拙的字情有独钟。既然选定了,就坚持了下来。我不知通临过多少遍,可写的《张猛龙碑》总有汉隶的影子,老师说,你这样写也不是不可以,但参加高考应该不是很理想。当时,我也很迷茫,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写字了,后来《张猛龙碑》告一段落,又学习起了墓志,各种风格的墓志都敢于尝试,可能是个性使然,尤喜《李谋墓志》,喜欢它工稳中不乏灵动,秀逸中可见朴拙。近年来,我以其风格参展的作品也不少。
最近,看到了河南省青年书协搞得系列活动“继往开来·河南楷书书法研究展”开始征稿,由于之前参加过篆隶研究展,深为河南省青年书协的工作态度点赞,六个字概括,“有学术,有深度”。所以这次楷书展也必须支持。我深知此展难度之大,形式上力求简单大方,万万不能太复杂,要回归到书法本体上,踏踏实实写字,终究还是得落实到“写”上。就在深秋的某个晚上,简单洗漱后,焚香煮茶,润笔研墨,开始了日课,先是临摹了一会儿《李谋墓志》,在横竖撇捺之间,体会古人结体之精妙,用笔之丰富,待到心手双畅之时,随手翻起桌边的《陶渊明文选》,选择了一篇《归去来兮辞》开始抄录起来。在这样的环境下书写,多了分闲适,少了分拘谨,苏东坡云“书初无意于佳乃佳”,书写就应该是这样放松、随性,少一些目的,随心去写,不知不觉,已写百字有余,虽不尽如人意,但贵在自然,有个别字竟还有几分生拙,古人云“书贵生”,生者,去油滑娴熟,存平易简朴。写完之后,挂到墙上,有个想法冒了出来,这可不可以去参加“楷书研究展”呢?自己傻傻地笑了,因为整张纸长不过一米,宽也就十几厘米,给人的感觉就是应付之作,不认真对待。可话又说回来,古人的经典之作,哪个不是日常的随心之作吗?他们根本没有作品意识,当然,我不可能与古人比,但我们要学习的是古人的那种作书状态。索性就这样吧,取下字,左边以小字落款,落款字间距较大,与正文形成疏密对比,也算是一种简单的形式。就这样,这幅作品完成了,本无心当作品来写,最后却成为了一件作品。我想,这才是创作该有的状态。
写到最后,又想起蒋勋先生曾说过:“真正的艺术难的不是技巧,而是难在心境上不再卖弄。”现在或许有那么点体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