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7600189005
邮箱:shuhua@lapsang.cn
QQ:4701783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正山堂书画院
何超——“正山堂杯”全国第二届茶文化楹联书法展作者推介
发布时间:2016-12-5     来源:本站     作者:正山堂书画院     浏览:1739


,男,1980年出生于江西都昌。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西省书法家协会会员,九江画院客座书法家。江西省书协“国学修养与书法”首届青年骨干高研班成员。鄱阳湖文学艺术院院长。

作品获奖和入展

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展

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展

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书法双年展

“孔子艺术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

首届“三苏奖”全国书法展

全国首届“陶渊明奖”书法作品展

“乾元杯”全国书法作品展

“天下大同·魏碑故里”全国书法作品展

乌海杯全国书法作品展

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全国职工书法作品展

中国(芮城)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

首届“沈商文化杯” 全国书法大赛

“百年西泠·翰墨春秋”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赛 

“百年西泠·湖山流韵” 西泠印社诗书画印大赛

第五届中国(重庆•渝中)中小学生书法节教师组最高奖

第四届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书法优秀奖

《书法导报》全国书法家书写杜甫《秋兴八首》长卷展一等奖

“苍山如海”全国书画大赛一等奖

第一届“蓝盾杯”全国禅意书画大赛一等奖

第八届中国(重庆)国际园林博览会美术书法展金奖

“画坛圣手”纪念任伯年第二届书画展金奖

“雷迪森庄园奖”道教经典全国书法大赛最高奖

2012书法报•书法海选年度佳作银奖

《书法导报》创刊3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

首届“五台山杯”全国写经书法大赛二等奖

第三届“临川之笔”全国书法作品大赛二等奖

江西省第九届书法篆刻展二等奖

江西省第五届楹联书法展三等奖

纪念毛泽东诞辰120年《沁园春 雪》全国职工书法命题创作展三等奖

太行魂中国梦利安杯全国书画大展三等奖

首届“华佗杯”全国书法篆刻展三等奖


熟悉的“陌生化”

              —— 何超书法读后

詹冬华 (北京大学文学博士,书法评论家) 

二十世纪初期,俄国形式主义批评流派提出了一个让文艺界无法忘怀的词:“陌生化”。该派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有一段关于艺术的名言:“那种被称为艺术的东西之存在,正是为了唤起人对生活的感受,使人感受到事物,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艺术的目的是使得你对事物的感觉如同你所见的视象那样,而不是如同你所认知的那样;艺术的程序是事物的‘反常化’程序,是复杂化形式的程序,它增加了感受的难度和时延。”(《作为手法的艺术》)所谓“反常化”,就是“陌生化”。在我看来,什克洛夫斯所说的“使石头更成其为石头”大有深意,石头什么时候不是石头?怎么会出现“更”是石头的情况?就是因为长期的生活习惯已将我们所有的活动变成了一种自动化的经验和知识,并由此慢慢对生活和世界失去了原初的体会。所以,文学艺术要通过陌生化的方式打破这一惯常化、程式化的束缚,寻求更为原初的、新颖的丰富性。因此,“陌生化”所显示的实际上是一种与人的生存相关联的价值诉求,它以一种现象学的思路,不断寻求打量世界的新姿态和新眼光。在俄国形式主义流派这里,“陌生化”是通过对语言的改造来寻求被语言遮蔽的本原世界,而这个词所涵盖的创新问题几乎可用于所有的艺术领域,书法自然也不例外。从大的方面来说,“陌生化”就是“去俗”,这是所有的学书者破蛹化蝶的必经之途。“俗”是什么?《说文》曰:“俗,习也。”清代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云:“习者,数飞也。引伸之凡相效谓之习。”所谓“去俗”就是摆脱互相仿效、陈陈相因所带来的同质化效应,另辟蹊径,机杼自出,寻求独特的笔墨形式和艺术面目。黄庭坚说:“士生于世,可以百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医也。”故其论书恶俗重韵,他在书法创作上也是“去俗务尽”,特别是晚年作书,多以夸张的点画来表现自己的艺术个性。

在我看来,“陌生化”是何超近几年书法生活的关键词汇。它包含三个方面:一是书法生活的“陌生化”;二是艺术形式的“陌生化”;三是精神气象的“陌生化”。何超是九江都昌县继“鄱湖三友”之后脱颖而出的书法新秀,他这几年临池不辍,书艺猛进,取得了不少可圈可点的成绩,在中国书协举办的各类展赛中多次崭露头角,并顺利入展全国第十届书法篆刻大赛,加入中国书协,成为当时九江市最年轻的中书协会员。何超早年毕业于都昌师范,在校期间就流露出书法方面的天分,能写得一手好字,且以硬笔为主。何超意识到,书法以毛笔为宗,“唯笔软则奇怪生焉”,所以一定要改变现状。这是他书法生活“陌生化”的第一步。因为,书写工具一旦由硬笔转为毛笔,难度就加大了很多,但表现的空间也大了不少。刚写毛笔,往往难以摆脱硬笔的用笔习惯。为了寻求笔法,他选择了王铎。但是王铎的线条扭转腾挪幅度太大,用墨也难为初学者接受,“陌生化”的程度太深,一时难以取得真正的成效。可以说,这个时期的书法生活严重制约着何超对书法形式的突破。我与何超有着类似的经历,也曾在农村中学呆过几年。农村中学的生活因循守旧,与外界接触少,信息闭塞,知识更新很慢。每天备课、上课、吃饭、睡觉,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二十几岁且不想就此终老一生的青年后生来说是无法忍受的。2011年,何超从农村中学借调到都昌文联,县城的书法文化氛围大不相同,在“鄱湖三友”的直接指导和带动下,他重新调整了自己的学书方向,由明清直溯晋唐,对“二王”一路的行草书经典用功甚勤,焚膏继晷,口沫手胝。上千个昼夜下来,何超在草书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与此同时,何超又以参加“3S席殊练字”培训的机会到南昌、上海等地,进一步拓宽了艺术视野。2012年,《书法导报》为何超作了专题报道,其知名度逐渐扩大,他又先后应邀赴西北坡、字圣苍颉故里南乐、宁波、广东等地进行考察交流。自此,何超的书法生活已然被彻底刷新了。可以说,正是书法生活的陌生化催生了其艺术形式的陌生化。

需要说明的是,并不是一切“陌生”的面目都可以称之为“陌生化”,“陌生”只是一种不同惯常的视觉效应,并无好坏之分,而“陌生化”则是以形式创新为旨归的艺术行为。因此,“陌生化”中必然包含“熟悉”的成分。如果不对书法经典心摹手追、烂熟于胸,如果没有对书法传统的自觉承续,从作品中看不出那些“熟悉”的点画、线条、结字、章法,所谓的标新立异就成了毫无意义的瞎写乱画,徒增噱头而已。从何超的书作中,我们可以看到二王、怀素、孙过庭、王铎等人的影子。特别是怀素,对他运笔的气势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我曾亲见何超挥毫作书,其下笔迅疾,难觅其起收细节,片刻间即见满纸云烟,似乎要将胸中的块垒尽数泻出。但临纸细观,其用笔使转有度,中规合矩,笔墨间流淌出从容不迫、收放裕如的气息。这一点尤为可贵。因为作书的速度与气息是相互冲突的,速度越快,气息越难控制。要想二者兼收,那就只有将笔墨习练精熟到相当的境地,将每一部分的用笔细节都变成一种肌肉记忆。看样子,问题又绕回来了。但这已经不是原来的低水平的“俗”,而是书法在达到某一高度后必然会出现的瓶颈状态。当动作熟练到一定程度,就会进入自动化、程式化的状态,艺术创作进入到无法逾越的高原,这是所有艺术家都会遇到的情况。这时,又需要寻找新的陌生化手段,冲破自己精心编织的艺术之“茧”。

可喜的是,何超对这种状况保持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在草书之外,他又广涉隶书、小楷与篆刻,以此增进自己对书法形式的理解,将各类书法经典所具有的审美形式元素都尽可能吸纳进来,融会贯通,藉此更新自己的书法面貌。我认为,“陌生化”最高也是最后的境界是精神气象的陌生化,也就是艺术家整个人从里到外从根本上摆脱“俗”。要臻达这一艺术胜境,就不仅仅是书法生活、书法形式的更新可以完成的,而需要艺术家的人生体验、学术涵养、艺术追求等多方面的合力使然。黄庭坚、祝枝山、徐渭、八大山人、于右任、林散之、陶博吾等人,就是从根底里造就了这种陌生化的精神气象。所以,他们一出手,就非同凡响。乍一看不是很好,但细细品咂,余味无穷,其中似乎有一种魔力,让你欲罢不能。何超的书法最终指向精神气象的开启,这是一条非常难走的康庄大道,但会通向“极高明而道中庸”的艺术至境。

个人认为,何超已经在三十岁的年龄入了国展,其书法已经达到了相当的高度。接下来的事情,不是对各种展赛作攻城略地式的攫获。因为,这种短期的“小战斗”并不能造就其艺术高度的新突破。何超日后要做的,应该是两件事:一是对草书以外书体的拓展,继续临帖,力争做出与草书一样的成绩;二是大规模有计划地读书,先秦诸子、汉唐诗文,中西哲学美学、艺术理论,都可广泛涉猎。在文学艺术经典中涵泳默会,在大师的锦心绣口下自由吞吐,增富自己的学养,沉潜自己的气息,陶铸并提凝自己的精神气象。我想,假以时日,我们一定会看到一个“熟悉”且“陌生”的书法家何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