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7600189005
邮箱:shuhua@lapsang.cn
QQ:4701783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正山堂书画院
陈则威——“正山堂杯”全国第二届茶文化楹联书法展作者推介
发布时间:2016-12-5     来源:本站     作者:正山堂书画院     浏览:1520



陈则威1975年生,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教育学会书法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文字博物馆特聘书法家,河南省书法院特聘书法家,安阳师范学院兼职书法教授,安阳工学院客座书法教授。获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主办第四届中国书法艺术节“中国书法十杰”,《书法》中国年度风云榜最值得期待奖,第四届中国书坛中青年百强榜“书法十佳”。 曾应邀出访泰国、韩国参加文化交流活动,作品被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泰国、韩国等多位国际友人和多位驻外大使与中国文字博物馆、翰园碑林、郑州美术馆等多家单位收藏,并发表于《书法》、《篆刻》、《书法报》、《书法导报》、《青少年书法》、《神州诗书画报》等杂志或做专题推介。


作品获奖入展情况



荣获第四届全国书法百家精品展最高奖(中国书协);

荣获全国首届册页展三等奖(中国书协);

荣获“华鹏飞杯”中国书法电视大赛三等奖(中国书协);

荣获“广大环保杯”全国美术书法摄影作品展优秀奖(中国书协);

入展第二届中国书法兰亭奖安美杯书法大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首届篆书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邓石如奖”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小榄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大赛(中国书协);

入展“三晋杯”中国公务员书法作品大展(中国书协);

入展首届中国普洱茶书法艺术节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入展中国·芮城首届永乐宫国际书画艺术节(中国书协);

入展第三届中国(吴忠)中小学生书法节教师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第二届“潞安环能杯”全国职工书法美术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爱我中华—资助百万空巢老人关爱志愿服务行动”优秀捐赠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建党90周年“信德杯”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入展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百人精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中国书协);

入展中国•贵州“百里杜鹃”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第五届中国书法艺术节历届书法十杰作品邀请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首届书法临帖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五届书法百家精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中国(芮城)永乐宫第六届国际书画艺术节暨全国魏晋风度新锐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沈延毅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廉江红橙奖”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孝行天下·埇桥杯”全国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第三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入展第二届“妈祖杯”全国书法篆刻作品展(中国书协)。

西泠印社全国首届扇面书法展最佳作品奖(最高奖)(西泠印社);

西泠印社汉字文化创意大赛书法佳作奖(西泠印社);

第二届“四堂杯”全国书法精品大展一等奖(中国文字博物馆);

第三届新世纪全国教师书法作品大赛一等奖(中国教育学会);

“墨舞中原”河南省第一届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三等奖(省书协);

“墨舞中原”河南省第二届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二等奖(省文化厅);

全国第六届“银河杯”青少年书法大赛三等奖(青少年书法杂志社);

庆祝建国六十周年中国诗书画大展银奖(省文化厅);

河南省第五届青少年书法大赛青年组三等奖(省书协);

共产党成立90周年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广东省书协)

“水墨茶道”全国书法大赛三等奖(书法报社);

全国文房书法大展三等奖(书法报社);

中国·宝丰第五届魔术艺术节书画大赛三等奖(省书协)

第二届北兰亭全国电视书法大赛优秀奖;

第二、三届全国硬笔书法大赛甲骨奖(最高奖)(书法报社);

“国艺杯”全国书法大赛二等奖(书法报社);

第十六届上海国际艺术节“大字书法国际大赛”优秀奖(最高奖)(上海市书协);

当代甲骨文书法上海邀请展白玉兰奖(最高奖)。

入展西泠印社中国诗书画大展(西泠印社);

入展西泠印社全国首届手卷书法展(西泠印社);

入展西泠印社全国首届楹联书法展(西泠印社);

入展墨舞神州全国电视书法大奖赛(省书协);

入展“道亦载道”首届北兰亭书友会会员优秀作品展;

入展河南省青年书法精英作品展(省青书协);

入展“笔尖上的中原”河南省书法院首届学术展(省书法院);

入展省百名优秀青年书法家作品展(团省委);

入展“继往开来”省青年书协篆隶研究展(省青书协);

入展“继往开来”省青年书协行草研究展(省青书协);

入展古风今韵中原古代碑刻暨当代青年书家精品展(中书协展览中心)

入展“百年西泠•翰墨春秋”西泠印社诗书画印书法作品展(西泠印社)。

“兴凯湖之春”全国百名获奖书家作品展;

“兴凯湖之秋”全国五十名书家册页作品提名展 ;

“相约寿光”全国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

“本真状态·逸致章”当今书画名家精品展 ;

“走进锦绣商城”全国百名获奖书家邀请展;

“墨韵天中”全国百名知名书法家邀请展;

“墨韵宝丰”中国当代书法名家作品邀请展;

“水城有约”全国书法名家邀请展;

全国甲骨文书法名家提名展(中国文字博物馆)。

                          

                                                   书契之间——读陈则威书法所思


                                                                    于钟华


这是一系列风格迥异至互不相关的作品,几使人疑为非一人所书,这显示了陈则威先生能力之所在。一为甲骨文书法。“甲骨文书法”是通常的说法,是指关于甲骨文的书写。事实上,甲骨文并不构成书法,“甲骨文”,顾名思义是指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即是说,文字因材质载体而得名,如此可知,它和后来的篆书、隶书、行书或草书等“书”之类有着很大的区别,没有名之为“甲骨书”,而是“甲骨文”已经说明了这一点。能够真正说明甲骨文本质的命名是“契文”。“契”的意思是刻,契文自然是指刻出的文字,这样似乎更能指向这类文字的本质。《易·繫辭》:“上古結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 ,“书契”二字应该做“书、契”——书和契是两个概念,并非后世所误解的两字合为一词作为文字的代称。“契文”指一种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龟甲兽骨是载体,契是手段亦是工具,载体与工具手段相比显然居于次要位置,于是,我们可以推理出书法之重在“书”法——笔法,则契文之重在“契”法——刻法,因此,如果称甲骨文,则绝不是甲骨文书法,而应该是甲骨文刻法。





当然,这样的命名,相信一般人断难接受,其理由无非是现在的甲骨文是写出来的,比如陈则威先生的甲骨文就是用毛笔写出来的,颇具美感。是的,正是源于陈则威先生这一组关于甲骨文的书写,我才明白到陈则威先生价值之所在或将来之趋向。 清人包世臣《艺舟双楫》有谓“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他是要讲碑帖之别,事实上只有书契之别,但契文重在“深刻”则是切中肯綮。反过来,要学习,临习这类深刻的契文,恐怕绝不能轻描淡写,一路行云流水的套路,而是毛笔向纸内掘进,运笔如刀,力求入木三分,此时的毛笔作为工具在于展现一种刀砍斧凿的美感。





以这样的认识来回到“碑学”之源头——甲骨文,我们应该立即知道甲骨文的临习重点之所在:是要那种原汁原味的深刻之美,而不是描摹其形的意临表现。我觉得陈则威先生在这一点上似乎已经有了清醒的认识和深入的思考。 一是王羲之一路的文人书法。王羲之一路的行草书是地道的书法,这其中牵涉到什么是书法,为什么说甲骨文字的书写不是书法,而王羲之一类的书写就是书法?还是让我们回到“书法”本身。前面说过所谓书法就是书写之法,这里的书既是名词也是动词,名词指向的是作为工具的“書”——其实就是“筆”,细心者马上即会发现两字之间惊人的一面:都有一个“聿”字。聿之本义为明,由此可知書和笔都是使某物走向澄明之域的工具,而这种手段即“書”之动词意义——书写。因此,可知“书”的意义就是用书写及其书写下来的文字使万事万物得以去蔽,使万物敞现——这才是那个书写着的人的胸中之意。


书法使万物去蔽走向澄明,其实就是走向真理——存在者之在场。在书写事件中,有小的书写世界——以字笔墨纸砚和书写着人为场域的文人世界——此时在于如何使该世界中的存在之物,包括汉字,包括笔墨纸砚,也包括书写者人共同参与这个书写事件,并能够在书法作品中以共融的方式显现自身;还有大的世界,书写者人所生活的世界,这个世界指的是一切所及的“地方”或“位置”:既有物之存在,亦有事之存在。这里的“事”,包括有情感、理念等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但都集中于我们的生活世界。生活世界中的事--物如何在场?还是许慎给了我们答案,他说:“书者,如也。” 后世书家在掌握了书写小世界——书写技法——之后都在致力于生活经验本身,比如蔡邕“若坐若行,若飞若动,若往若来,若卧若起,若愁若喜, 若虫食木叶,若利剑长戈,若强弓硬矢,若水火,若云雾,若日月,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还有“如锥画沙”、“如折股钗”、“如屋漏痕”,最终索性是“书如其人”。如其人的书法是书法,这样的书法在于说是人的在场,即书法作品中存有书写者个体的标志,可以是运动方式,可以是审美观念等等不一而足。人的在场又是通过笔的在场——笔法——来实现的,两者合起来即是“书法”。


王羲之一路的文人书法是书写世界和生活世界(书写世界包含于生活世界)的共同在场,此正为书之本义。所以,我们能够从中感受到笔的翩翩起舞,能够感受到“如王谢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神”的书写者人的在场,我们还能从中感受到“生活”——生生不息,活泼泼的生命形象。陈则威先生的行书走的正是这样一条源于生活世界,塑造生命形象的书之大道。我所思考的是:秦人刻石之篆体,在清人则为篆书,其意义何在?我想到了邓石如,众口一词的说法是邓石如援隶入篆,从而走出一条自己的路子。在我看来,邓石如之伟大则在于化“契”为“書”,从而使之踏上了追寻书法本质之源——真理的通途,如此,毛笔才得以在其间飞舞,书写者人才得以在其间在场、显现,契刻一变而为书写,文人才得以介入,从而打通了书、契。有心者马上会意识到,有清一代的篆刻不也是“以书入印”也才真正有文人篆刻的产生吗!?所以,我想告诉则威先生的是,保持甲骨文的原汁原味非常重要,倘能在此基础之上援书入契,不啻为文人书写甲骨开一门户,如是,则甲骨文方是“甲骨文书法”。此非有卓绝识见者不能知之,质之则威先生以为如何?(正山堂书画院整理编辑)

      

(于钟华,书法硕士、哲学博士,浙江大学文化艺术中心研究员,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主讲人)



陈则威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