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东,笔名:沙鸥、男、1974年7月生、湖南冷水江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冷水江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
书法作品获奖入展情况
全国第七届楹联书法展 最高奖(中国书协)
全国第三届“林散之奖”书法双年展 提名奖(中国书协)
首届“沈商文化杯” 全国书画作品展 提名奖(中国书协报社)
第三届中国书坛兰亭书法双年展
全国第三届正书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二届草书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四届扇面书法展(中国书协)
首届“钟繇奖”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首届“云峰奖”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首届“孙过庭奖”全国行草书展(中国书协)
首届“王安石奖”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首届“陶渊明奖”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首届“沙孟海杯”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首届“铁人杯”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首届“乾元杯”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首届“朝圣敦煌”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首届“天下大同·魏碑故里”全国书法展(中国书协)
首届“魏晋风度”新锐全国书法展 (中国书协)
第二届CCTV“杏花村杯”电视书法大赛(中国书协)
全国首届“中国书法院奖”
首届“西安碑林奖”全国书法展
“同心.井竹杯”全国书法小品大赛 一等奖
“明博杯”全国书画名家扇面书画展 一等奖
首届“中华母亲杯”全国书法展 最高奖
首届“时代证券杯”全国个体私营企业书法展 一等奖
全国第三届“八桂书风”网络书法展 一等奖
首届“芙蓉杯”全国书法展 二等奖
首届“雷锋杯”全国书法展 二等奖
“德茂福隆”杯第三届全国电视书法大赛 二等奖
创作随笔
我觉得临帖首先是临风格找特征,一帖在手先熟读,分析这本字帖的用笔方法,用心体会用笔的节律,字形易仿,精神难求,所谓用笔千古不易,结字因时相传,可以选取字帖上的某些精彩部分和明显特征部分,有针对性临,分析最重要,看到字帖上某些不顺眼的笔划,可以将其夸张强化,前提是整体协调,临一个字争取用这个字的特点去多变几种字形,不断地举一反三,循序渐进,你会发现所临对象慢慢地融进了自己的笔下,毫无矫造之感,从临摹到创作,大大减省磨合过程。学书是要不断吸收营养的,视野开阔,取法不拘一碑一帖,争取诸法融合,甚至风格特征可取极端化吸收,方能集众美于腕下,艺术灵感泉源不断。
作书不可程式化,特征强化了,习气随之而至,因程式化如一把双刃剑,它能对创作大大提高成功率,形成自己的艺术语言也有益处,但在这有益的同时会大大降低作品的艺术容量,个性太强也会排斥新的营养吸收,如何取舍,学书者不可不察。·行笔不可草率而过,须关注细部,明察秋毫,方能体会古人用笔之妙处,有了丰富的用笔习惯,手上工夫有了,方能达挥运自如之境。大凡认为作书,墨应为先润后枯;笔锋为先聚后破。其实不尽然,行笔速度可决定枯润,快则枯、慢则润,如此则可先枯后润,使用绞锋可使笔锋先破后聚。
探索笔法、墨法的独特性不容忽视,往往是形成自己独特风格的关键所在。早在2001年,当时正处在我从学习康有为向于右任过渡时期,发现了一种写残破线条的笔法(顺时针逆绞、逆时针顺绞),朋友说这种破线条挺像散翁,建议我去写写散翁,以帖化碑,走碑帖融合之路。我喜用宿墨,更喜用自制的宿墨,取其水墨氤氲,幽远深邃,水走墨留,破墨、积墨并用,于浑厚华滋中现一缕黑,若断若续,似有似无,将浓遂枯,意犹未尽。书写少字数作品时,结构须注意张力、开合、纵横、斜正、收放、轻重、虚实等,这样的作品极俱作品感染力。
关于风格,我觉得应该内涵学大家,风格学小家。大家的东西营养丰富,然学者众,易造成千人一面;小家学者寡,易形成独特个性风格。其实同道之间交流虽有益,须心存主宰,且不可过多,因这样易造成风格互相趋同化,使其书风相近,个性泯矣。我看作品格调、气韵高低有一法:将作品置于面前静观,感觉作品远者高、近者低,静则远、躁则近。
陈卫东书法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