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7600189005
邮箱:shuhua@lapsang.cn
QQ:4701783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正山堂书画院
“正山堂杯”全国茶文化楹联书画作品展推介——高宝玉
发布时间:2016-1-4     来源:本站     作者:正山堂书画院     浏览:1886


“正山堂杯”全国茶文化楹联书画作品展推介——高宝玉



高宝玉,1956年生,汉风轩主人,字鲁原,祖籍山东。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副秘书长。毕业于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其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和中日韩及北京市书法展,出版有《高宝玉隶书作品》、《硬笔隶书写法》等作品。


孤诣苦心,精挑绿叶三千树;

创新承古,未负红茶四百秋。


撰联:王世侠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古朴含灵动 雄沉蕴汉风——书法家高宝玉的汉隶情结

文 / 邵妙苗

记得刚刚开始习字的时候,老师就曾经告诉我,汉字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汉字书法,作为汉文化独有的表现艺术,被誉为无言的诗、无行的舞、无图的画、无声的乐。书法,历经千年而不衰,成为享誉世界、独具民族特色的传统艺术。

而在书法的各种书体之中,我一直对汉隶情有独钟,这不仅是因为汉隶是中华民族辉煌时代的辉煌印象,更缘于那份耐人寻味的美:古朴厚重却不失典雅,雄浑豪放却尽显端庄——一如中华历史长河中从未谢幕的汉文化。

2013年3月31日,受命到首都博物馆采访第29届中日友好书法展,我再一次受到了书法艺术的洗礼。展厅里大家名家佳作云集,虽然中日书法家风格各异,但对汉字书法艺术的热爱和探索,却并无二致。在与会嘉宾中,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高宝玉老师——一位醉心于汉隶并颇有造诣的书法家。开幕式结束后,高宝玉老师带着我一边欣赏名家书作,一边为我讲解,让我在感动之余,受益匪浅。

寻寻觅觅,终遇明师

谈起对书法的追求,高宝玉老师说,自己从60年代起倾心于书法艺术,但在那个文化贫瘠的年代,想找一本像样的字帖都是奢望。看到墙上的标语、墙报上漂亮的毛笔字,特别是经常出现在报纸标题中端庄的隶书,高宝玉都会照着描;闲暇时间,他便拿一根小棍,在沙地上写写画画;上课时,看到哪个老师的板书好,他就会跟着学——那些从大城市下放来的“臭老九”,在学校里最受学生爱戴,因为他们不仅课讲得好,那一笔漂亮的板书,更是成了学生们竞相效仿的样板。

高中毕业后,伴随着上山下乡浪潮,高宝玉度过了三年充满迷茫和困惑的时光,即使这样,他对书法的爱好并没有改变,正是在下乡插队期间,高宝玉练就了写空心字的本领。

好在苦闷和迷茫的日子并没有持续太久,1976年,高宝玉参军来到了北京。一进新兵连,他那写字的特长就被发现了,写在八块大木板上、每个字足有一人多高的“苦练杀敌本领”的大型标语,特别引人注目。新兵连的训练结束后,高宝玉被直接选进了团部,很快,他成了所在部队文化宣传工作的主力,只要一把尺一把刀,他就能胸有成竹地直接刻出各种大型会议的会标,就连《人民日报》社开大会,也请他写了会标。

在百万大裁军过程中,他所在的部队集体转业,组建了在国内建设领域声名远扬并跻身于中国500强企业之列的北京城建集团,他自己也一路成长为企业领导。30年来的繁忙工作,并没有中断他追求书法之梦的步伐。

如果说,80年代以前,高宝玉还只是“字写得好”,那么,80年代以后,在书法文化的不断滋养下,他才真正明白了“字写得好”和“书法”之间的距离。1985年高宝玉考入北京师范大学脱产学习,得遇启功先生。先生的言传身教,为他的书法鉴赏和创作水平的提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看到课堂上的启功先生是那么平易近人,他便壮着胆子不时地拿着自己的书法作业到先生家里去请先生批改。一次,先生在批改时说:“你写隶书要多看多临碑帖,临碑要选好的拓本,不要被刀刻的笔画和风雨剥蚀的痕迹迷惑,要透过刀锋看笔锋。”一席话让他茅塞顿开。改完作业,先生拿出一本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启功书法选》说:“我刚出的一本小册子,送你一本吧。”并很认真地在扉页上题写了“宝玉同志指正,启功一九八六、十一、五”。高宝玉当即惶恐不安起来:“先生这样写,我就不敢拿了。”先生挥挥手说:“我们都是书法爱好者,互相学习嘛。”

得知高宝玉将自己在硬笔书法方面的感悟写成《硬笔隶书技法》一书时,启先生欣然为他题写了书名,并将“技”字改为“写”字,一字之改,尽显平实亲切。先生翻开自己的《论书札记》对他说:“笔不论钢与毛,腕不在低与高。行笔如乱水通人过,结体如悬崖置屋牢。”如今,作为中国硬笔书法协会常务副秘书长,高宝玉仍谨记先生教导,把刚柔并济的主张体现在自己的硬笔书法实践中。临毕业时,高宝玉求得一幅先生的作品,视为至宝。后来有人拜读后要买下,有人要用别的名家书画作品交换,都被高宝玉拒绝:先生留作纪念的是无价之宝,是任何钱物都不可交换的。

启功先生的人品书品,启功先生的循循善诱和殷切教诲,至今让高宝玉感念于怀。先生的字似银画铁钩,一如先生正直为人;先生的课内涵丰富,一如先生学贯中西。在启功先生诞辰97周年纪念日前夜,他情不自禁地一夜之间写下了5000多字的追忆文章,表达了自己对恩师的无限思念之情,并告诫自己牢记先生“要耐得住寂寞,静得下心,坐得住板凳,努力增加字外功夫,不为浮名和流俗所累”的教导。中国书协主席张海阅后十分赞赏,《书法导报》用一个整版作了报道。

90年代伊始,为了进一步提高自身修养,高宝玉又进入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学习,受教于袁行霈、高明、杨辛、沈鹏、欧阳中石等先生,接受了古文字、美学、诗词、书法原著等传统文化熏陶。名师云集的北大,有着良好的学术氛围,在名师引领下,他和同学们在这里相互交流,共同研习,书法修养和书法背后的文化底蕴得到了进一步夯实。

在北京大学,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的学子们不单单是书法技法的学习与交流,同时还认真学习传统文化典籍及古代书法理论家的传统书论。为了提高同学们的鉴赏能力,研究班还请来美学家为同学们讲授中国美学史,更让同学们开阔了思路和眼界。

回忆起北大的学习与生活,高宝玉感慨万千。正是有了北大的经历,他对“眼高手低”一词也有了新的理解。他说,我们不妨赋予它一种新的含义——“高处着眼,低处着手”。一方面,我们要有较高的鉴赏能力,要有开阔的视野,要有高远的追求;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从一笔一画开始,认真读帖、临帖,把每一个字写好,在细节上追求完美。古人做学问,讲究“厚积薄发”,学习书法,也是这个道理,只有“高处着眼,低处着手”,才能真正学有所成。

潜心悟道,妙趣天成

高宝玉深得众多名师的指点,20余年来,潜心主攻汉隶,厚积薄发。在出色完成本职工作之余,每当喧闹的城市进入夜阑的静谧,高宝玉便在灯光下捧起汉代碑帖,与汉代书法家进行着对话和交流,从而进入物我两忘的境界。“细玩而熟视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汉碑是他心慕手追的良师,又成为他探索书艺的津渡。他对《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等朝夕研习,经多年临帖,逐渐领悟出其精髓。那淳古方整、雄伟奇拙的书法,融化在他的腕底笔端,自然流露出来,形成了古朴厚重、风骨遒劲的自家风貌。高宝玉为自己的书斋取名“汉风轩”,足见他的汉隶情结何等浓郁、殷切。

在潜心临摹汉隶的同时,为了力避时风,力避浮躁,高宝玉还上追秦汉简帛书、篆书、金文的自然与厚重,“立志不随流俗转,留心学到古人难”。

我们在展厅里边欣赏边探讨,不觉走到高宝玉本人的书作前。真是书如其人,人如其字。高宝玉书法之风,典雅洒脱,笔法严谨,古意颇浓。那凝重古朴、奇姿横生的结体,错落有致、匠心独运的章法,疏朗秀雅、外柔内刚的线条,独出机杼、劲健如铁的用笔,都与高宝玉性格、气质和志趣相契合。让我在欣赏书法作品的同时,更欣赏到了书法家执着探索的精神。

牢记启功先生教导,高宝玉在临帖时主张笔临和心临并重,既要潜心钻研碑帖的精神笔趣,得其精髓,又要入乎其里,出乎其外。为此,他在摄取汉隶营养的同时,还着力于“胸中之所独得”,不断获取书法美学的新领悟。远眺跻身云表的巍峨高山,便联想到书风中的浑厚雄健;观览舒缓翻卷的流云溢彩,便思索书法布局的恣肆飘逸;凝视参天古松铁铸般的树干,便悟到书体中的遒劲沉雄;欣赏池中游鱼和啁啾小鸟,便触发了书艺之道的怡然自得……由此激发出他艺术想像的活力,在书法创作中形成了新的意象。他的书法作品在凝重朴厚中,又透出率真的韵味,增添了妙通自然、状物抒情的风采,于古拙中见灵动,于苍茫中显精神。

真情实感,流露笔端

高宝玉注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研究,言谈中可以体会到他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这使得他的书法作品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浓郁的书卷气。他说,“笔弱常临名法帖,辞穷重读古诗书”。沉醉于书法数十年,愈觉中国文化博大精深,书法艺术永无止境,要倾尽心力不懈追求。浅尝辄止,心浮气躁,终难领悟书法真谛。研习书法不能仅停留在手上的功夫,必须深入钻研文化典籍,积累丰厚的文化修养;书写的内容也不能只限于抄写唐诗宋词、名人佳句。笔墨当随时代,也应当用笔墨来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当以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因此,不论是到颐和园健步走,还是出差外地,他时常随身携带笔墨,触景生情、有感而发地创作一些诗词楹联。再次拜会高宝玉老师时,记者见到他案头一叠汉风轩诗联手稿,有的写在正规的稿纸上,有的写在笔记本上,有的写在会议记录旁,有的写在宾馆饭店的便笺纸上,有的甚至写在餐巾纸上……有时偶得佳句,而手头又实在没有可写的纸张时,就暂时记录在手机里,生怕灵感稍纵即逝。

记者随手翻看这些改了又改、参差不齐的大小纸片,几首随中国书法家协会进藏所作的短诗映入眼帘——“初秋佳日上高原,大美山川撼心田。汉藏同声歌盛世,书家情谊注豪端。”“山连峰聚白云间,碧水激流越千年。战士忠诚守边塞,丹心一片献雪原。”“天清地阔野苍茫,万岭千山挺脊梁。不为凡俗成大美,只留豪荡向天飏。”“山高路险何惧难,笑语欢歌上草原。秀美羌塘观不够,幡集云低水更蓝。”一首首行云流水般的诗作,抒发了对大好河山和守边将士的热爱之情。还有诸如“无忧无惧自无烦,心底坦然好入眠。踏雪寻梅听松涛,追古思今慕先贤。”“秋风秋雨送秋凉,玉轮当空意悠长。故友新朋常相忆,吟风醉月话沧桑。”可谓情景交融,意境幽远。还有一些应约创作的楹联,如为北京法源寺第九届丁香诗会创作的“刚欣瑞雪飘古刹,又赏丁香赋新诗”,为友人山居所作的“座对青山观晓日,门迎爽气赏高林”,给人带来一缕清新之气。他在知天命之年借古人名句改写的一联“蝉噪心愈静,境闲情更悠”,自然展现了他那淡泊的情怀。

热心公益,以书焕彩

繁忙的工作和对书法的研习,几乎占用了高宝玉所有的时间,但并未影响他投身传播书法文化和参与社会公益事业的热情。记者了解到,高宝玉身兼中国书协、北京书协的多个职务,参加了与书法相关的多个组织。他说,因为醉心书法,所以愿意为扩大书法艺术的影响和书法交流尽绵薄之力。

于是,在很多场合,我们都能看到高宝玉繁忙而快乐的身影——

2008年北京奥运前夕,他精心组织举办了“佳联妙墨颂丰碑”楹联书法展,展会上精品不断,妙联叠出。

2008年7月,离北京奥运开幕只有一个月的时候,经多方沟通,高宝玉协调组织了由中国文联、中国书协举办的“中国千名书家精品走进奥运场馆志愿活动”,引起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一时间,好评如潮。

2009年8月、2011年8月,高宝玉联络策划了“中国书法进万家——走进西藏”、“军旅边疆行——走进西藏”活动,书法家们不顾高原反应和车马劳顿,驰行千里,为藏族同胞和守边将士留下大量佳作。中共中央宣传部部长刘云山对此亲笔批示:“书法家上高原,进藏区,走军营,奉献艺术,传播文化,难能可贵。书法家协会要多组织一些这样的活动,在‘走转改’活动中起带着示范作用。”

2011年9月,他又马不停蹄,应邀赶赴日本,参加书法交流,结合自己多年研习书法的思考和感悟,连夜写出提纲,作了题为《中国书法教育现状》的专题演讲,对书法教育的历史基础和时代发展,进行了系统分析,并即兴口占一绝:“刚下高原赴扶桑,交流书艺路遥长。同研翰墨联情谊,共祷和平佑万邦。”受中日书家和多家媒体好评。

2011年12月,值北大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毕业20年之际,高宝玉费尽周折,策划组织了北大首届书法艺术研究班20年回顾展。已成长为社会中坚的昔日同窗,又在北大欢聚一堂。汇报展上,同学们竞相以自作诗联歌颂母校,涵括了篆、隶、楷、行、草诸种书体,可谓异彩纷呈、满庭芬芳。他还多次为北京市慈善协会、北京市送温暖基金捐赠作品。今天,在这个风和日丽、本应陪家人出游的周末,他又出现在第29届中日友好书法展开幕式上……

辛勤的劳作换来了丰硕的回报。他的书法作品多次入选全国和中日韩及北京市书法展、北京燕丹碑林、全国第二届隶书展、五台山千名书家写经书法大展、第27-29届中日友好书法展、京澳百名书法家“澳门基本法”书法精选展、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精品展、宏宝堂书画名家百扇展等;入编《中韩书法家作品宝典》《当代书画艺术家精英大典》《联墨百家》;出版有《高宝玉隶书作品》《硬笔隶书写法》《硬笔隶书·中外名言警句精选》《中国历代寓言精选》《诗词名篇精选》《古文名篇精选》等著作,与友人合作《硬笔书法古今名联选》。多幅作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中国驻比利时王国大使馆、北京师范大学、陆海空三军仪仗队、天安门国旗护卫队、奥运村、国家体育场(鸟巢)及日本、韩国等国内外权威机构和国际奥委会名誉主席萨马兰奇、国际影星成龙等知名人士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