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山堂杯”全国茶文化楹联书画作品展推介——李培隽
李培隽,1956年生,江苏镇江人,中国文联国内联络部巡视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副会长。其书风清疏峻爽,潇洒流畅,笔墨之间多抒情达意。出版《中国古代圣贤箴言系列碑版字帖謠业篇》、《中华蒙学精选正楷字帖千家诗》等硬笔书法字帖30多本,作品多次参展并获奖。为第四届、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监审。
云领正山,树一派红茶气象;
堂开胜境,恰十年金骏风华。
撰联:王家安 甘肃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全国“联坛十秀”之一
成语楹联绝配 书坛文墨馨香
李培隽
这些年来中国书法事业书法队伍发展很快,不仅展览、大赛、评奖等层出不穷,理论、评论、研讨也丰富多彩,更重要的是此番繁荣景象带动了民间的书法(书写)热,从题赠、酬唱、祝贺,到抄经写词、自作诗文,乃至广告装帧、书籍题签、礼品设计,都喜欢用毛笔或硬笔书迹以表达个人性情和审美取向。好美之心,人人有之,无论是否从事书法专业,书法的独特美感是不可否认的。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书法的广泛应用和普及,并没有必然带动题赠选词的同步发展和提升,陈辞滥调、文辞寡淡、名实不符、题非所旨,知识学术界对题赠用语匮乏的问题愈显加剧而忧心忡忡,书法界人士也早有扭转“书强文弱”之现状的想法。
原创既不可立马可待,传统似可亡羊补牢。不少有识之士首先想到了向诗词界、楹联界求援,实现跨界合作、书文共赢以求突破,我也十分愿意忝列其中乐于尝试。没想到这个愿望还真的取得了实质性进展,经过一番艰苦努力,中国楹联学会老会员周靖冬先生的一本《成语集联》近期出版,打破了目前这种不平衡状况,填补了成语楹联绝配的空白,是广大人民群众重温经典的良好教材,是书法人必携的实用工具书。
一个“插曲”需要顺带一提:《成语集联》成书前,周靖冬先生曾辗转找到我,拿着厚厚的文稿,希望我帮他为集联做筛选的工作。与其说筛选,莫如说大砍大伐更准确一些,因为作者恳切地表示,不希望那些模棱两可的搭配冲淡了其中的“良缘佳配”,要我砍得狠一些。同时,我也对艰涩难懂、辞藻堆砌的成语进行了删除,尽量做到语词通俗、雅俗共赏。这点经历使我比其他书法家更多地体会到题赠选词这个“另一手”的掘进之难。
这本《成语集联》拿在手上。粗粗一看,书的整体安排,从词条的简释、出处,以至繁简体的对照,应该说考虑得很周到,实用性很强,也确是我心目中希望看到的那种书案的常备书。本书按内容大致分为励志类、博学类、祝福类、友谊类、景貌类、国事类等,按形式又分为非并列结构类和并列结构类,以使成语和楹联按词律和联律互为一体、相得益彰。既是成语的集成荟萃,又是楹联的绝好佳配,一册在手,书联俱有,非常适合书家挥毫之参考,又可激发文人创作之灵感。当然,从内容到形式,我感到本书还有偏缺之失和遗珠之憾,有的选词不精,有的已经过时,有的搭配还不那么琴瑟和谐、自然流畅。
但是后来发生的事,多少有些出乎我的意料。我的书法老友卢中南先生得到这本书的过程有点儿“曲折”。他从《书法报》上看到销售广告后,在第一时间就按图索骥给作者的座机打了电话,却赶上无人接听。这老兄不肯拖延,终于通过《书法报》打听到了作者的手机号码。此后的进展就几乎一路顺风了,全因为他放下手上的事情,径直开车去作者那里,毫不拖延地了却了夙愿。他对此书的第一印象与我相近,认为确实会大大有助于书法题赠的整体改观。他甚至在第一时间就构思了一个出书计划:选其中100副集联抄录一本字帖。作为一位全国政协委员和著名书法家,卢中南先生对题赠用语的支持和热情,令我颇感意外。
在任的全国文联书记处书记夏潮先生也是这样。作为文人博士的他,在我这里见到样书,立刻觉得相见恨晚,爱不释手。他委托我求到这本书,并寄希望于作者能出版精装本、口袋书,更寄希望于广大书家共同努力,身体力行,为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生活提供更新更美更好的艺术作品。我想,与其说喜爱书法的人士都希望得到《成语集联》,不如说他们更希望看到书法题赠文化的整体改观。现在,四字结构的选词需求可以暂时缓解了,如能很快见到更多的二字、三字等结构的文墨馨香的出版物,那才真正是书法界的喜事幸事呢。
转载《书法报》2012年5月30日第21期(总1418期)第1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