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7600189005
邮箱:shuhua@lapsang.cn
QQ:4701783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正山堂书画院
“正山堂杯”全国首届茶文化楹联书画作品展推介——张铜彦
发布时间:2015-10-8     来源:本站     作者:正山堂书画院     浏览:1333

首届“正山堂杯”全国茶文化楹联书画作品展推介——张铜彦

 



张铜彦,1958年10月生,河北高阳人。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理事,中国楹联学会常务理事,中国金融文联副主席,中国金融书法家协会主席。

潜心翰墨30余年, 能写多种书体, 传统功力深厚, 尤擅隶书和魏楷。他在广涉博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厚重古朴、大气端庄的独特风格。其书法作品结体严谨开张, 用笔中锋为主, 方圆兼备, 给人以自然、舒畅、道劲之美感, 深受业内外人士好评。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书法大赛及大展并获奖,出版发行《中国当代书画名家精品系列·张铜彦专辑》,2005年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2007年被中国书法家协会评为“中国书法家进万家行动”先进个人。

 

骏业十年,眉间生色;

金风万缕,天下飘香。

 

撰联:杨怀胜  中国楹联学会会员

 


气象正大  骨气洞达——张铜彦魏碑书法蠡测

文 / 庄春明


时下,中国书坛擅长魏碑者不在少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书者似乎有意无意地呈现视觉冲撞感。换言之,把魏碑恣肆纵逸的一面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夸张。观者激动之余,不免有些遗憾:美则美矣,风格略显单一。幸好,书法家张铜彦给我们以另一种感受——在魏碑领域,他稳扎稳打,不为时风所囿,追求正大气象,一如既往。


众所周知,张铜彦的隶书和行楷堪称双绝,其最早接触的是魏碑,并且一见钟情,之后四十几年如一日,临摹、品读、创作。只是,如张铜彦所言,此为“保留曲目”,不轻易示人。然而,“锥处囊中”的姿态,又怎么能藏得住,佳构必为世人所熟知,历久弥新。

 

“微妙圆通”“气韵穆穆”——宗法

为了全面了解和深入分析张铜彦的魏碑书法,我们不妨对“魏碑”这一概念做简要回顾。提起魏碑,大家会想到摩崖、墓志和造像,会想到峻宕奇伟、意态奇逸。处于动荡时期的南北朝,佛、道盛行,建寺、写经、造像、树碑,蔚然成风。石刻文字在这样的氛围中应运而生。北朝的这种石刻文字被称为魏碑,它上承汉隶,下启唐楷,楷法与隶意并存,金石味与刀刻味俱在。


在千姿百态的魏碑中,张铜彦选择了魏碑佳作作为临习的对象,诸如《张猛龙碑》、《始平公造像》、《崔敬邕墓志》等,用功颇深,成效明显。在此基础上,他漫步“云峰”触及星辰,将有“圆笔之极轨”之称的《郑文公碑》作为自己魏碑面貌的基石,矢志不移。


《郑文公碑》即《郑曦碑》,是北魏光州刺史郑道昭为其父郑羲所刻的摩崖。碑分上下,尤以下碑知名。此碑运笔方圆兼备,结字端庄宽博,不乏篆隶意趣,气象浑穆,气势宏大。清代包世臣说:“北碑体多旁出,郑文公字独真正,而篆势、分韵、草情毕具其中。”近代书家沈尹默云:“通观全碑,但觉气象渊穆雍容,骨势开张洞达,若逐字察之,则宽和而谨束,平实而峻肆,朴茂而疏宕,沉雄而清丽,极正书之能事。”


毋庸置疑,“正”字是对此碑的最好评价,张铜彦主要选取《郑文公碑》临习,其实就是他一贯追求“正”的有力证明,从他久为称颂的隶书、行楷算起,这是一条明显的线索。张铜彦“取”《郑文公碑》,“得”正大气象,“取”和“得”也就这么顺理成章了。


云峰石刻中,张铜彦选取了宽博宏大、难度颇高的《论经书诗》,迎难而上,尽得北碑之势。继而他选取“榜书之宗”《泰山经石峪》,实践其楷隶杂糅,感受其“微妙圆通”,捕捉其“气韵穆穆”。

取法高,继承深,自然收获大。不过,张铜彦认为,要想把魏碑写好、写活、写扎实,还需要站在历史的角度打量,还需要旁及诸家,参考诸体。姜夔《续书谱》言:“真行草书之法,其源出于虫篆、八分、飞白、章草等。”于是,他溯游而上,站在古今文字的分水岭上眺望,对汉隶再次进行研究,又上溯到“斯篆”,对《峄山碑》进行探究。为了实现刀锋笔锋的转换,为了留住金石气而弱化刀刻味,张铜彦把视野拉回清代以及清末民初,从邓石如、吴昌硕、张裕钊、李瑞清等名家那里汲取借鉴。

 

“秉笔思生,临池志逸”——得法

张铜彦不为名家光环所笼罩,在锐意取神之时,依然规范地临帖,数十年坚持日课,不敢懈怠。孙过庭《书谱》有言:“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思则老而愈妙,学乃少而可勉。”可见张铜彦如今的基本功练习已不仅仅是“学成规矩”,更主要的是,“思通楷则”。


为此,每当出差或不便动手实践之际,他总是随身带上两本字帖,读帖。诚如清代书论家宋曹所言:“取古拓善本细玩而熟之,既复,背帖而索之。学而思,思而学,心中若有成局,然后举笔而追之,似乎了了于心,不能了了于手,再学再思,再思再校,始得其二三,既得其四五,自此纵书以扩其量。”


 张铜彦重视创作环境,讲究纸墨笔砚,喜爱中锋运笔,作魏碑楷体依然讲究笔画萦带。他“澄神静虑,端己正容,秉笔思生,临池志逸。虚拳直腕,指齐掌空,意在笔前,文向思后。分间布白,勿令偏侧。”(欧阳询《八诀》)他心正气和,“心能转腕,手能转笔。大要执笔欲紧,运笔欲活,手不主运而以腕运,腕虽主运而以心运。”(宋曹《书法约言》)于是乎,“心手双畅”“当审字势,四面停均,八边俱备;长短合度,粗细折中;心眼准程,疏密被正。”诞生了他“骨气洞达,爽爽如有神力”的魏碑佳作。


 细细品读,张铜彦的魏碑书作,点画厚实、筋道,“无垂不缩,无往不收”;结体方正,有中和之美;章法严谨,不靠险势和错落布局,但以平正中见奇伟。如果说“唐书如玉,宋书如水晶”,那么,张铜彦的魏碑就如嵩山,朴实无华而庄严肃穆;如东海,深沉博大而不乏温润。忽然明白,张铜彦所言魏碑为“保留曲目”的意义:不是拿不出手,而是私家珍藏,更是自我期许之高远。

 

博而不杂、正大气象——施法

张铜彦温和敦厚,心绪沉静,与人为善,但以品格论远近,不以地位论亲疏。不仅是一位长者,而且是一位儒者。自古关于人品与书品多有论述,这里只说事实。


张铜彦执两用中,为人、作书不事张扬,他常说:“选取《郑文公碑》等为主要范本学习、创作,即使是出力不讨好的事情,也不能伸胳膊踢腿摆套路。”因为不为讨好,只为写好。《论语·雍也》云:“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内容充实,行体扎实,“文”“质”相协调,方见君子之境界。遥想当年欧阳询看到索靖书法,从一走而过,到回头再看,直到展毡夜宿,三日三夜方才离去。好作品未必一下子抓人眼球,就像好人未必一下子吸引你,而是经得起推敲一样。观张铜彦的魏碑作品,颇有同感。


张铜彦临帖较多,在隶书、行楷、魏碑上都颇具造诣。不过,细心者会发现,他选帖和创作博而不杂。如隶书以《张迁碑》和“伊秉绶”为主线,参以其他;行楷以颜鲁公和赵松雪为主线,借鉴其他;魏碑则以《郑文公碑》为主线,参以其他。主次分明,拳头打在要害上。


无论书体、字体有何不同,张铜彦一贯展现出正大气象。正大气象是庙堂气的内涵。张铜彦人正、心正、笔正,他在魏碑中融入隶书元素,参以篆书笔意,坚持正书面貌,铸造新的面目。他作书笔笔不苟,力透纸背,其作品经得起“放”,字愈大而愈壮。如用隶书书写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示在全国各地的重要和公开场合便是明证。


同时,张铜彦善作四言诗。以诗养书,他把生活见闻和书法感想运用四言诗表达,叙事、抒情、言志。


其书斋安静,其心底澄净,其神态安详。笔者见到了他书房内不同版本的《郑文公碑》,见到了他的魏碑草稿,也见到了他的魏碑佳作。在张铜彦展纸遣毫示范的时刻,笔者想起了清代包世臣《艺舟双楫》里的几句论述:“北魏书《经石峪》大字,《云峰山五言》、《郑文公碑》、《刁遵墓志》为一种……有云鹤海鸥之态。”

 

(作者系书法研究生、开明出版社编辑、《青少年书法报》驻京特约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