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电话:17600189005
邮箱:shuhua@lapsang.cn
QQ:470178387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地址:正山堂书画院
“正山堂杯”全国首届茶文化楹联书画作品展推介——徐良夫
发布时间:2015-8-25     来源:本站     作者:正山堂书画院     浏览:1706

正山堂书画院 徐良夫

 

书法:徐良夫,1944年生,福建人,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古文字与书法研究班。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武夷学院副教授。著有《书法基础教程》、《软硬笔一体字帖》等多部书法理论著作,参编全国高等院校教材《教师书写技能与书面表达训练》、《书法教程》、《书法概论》等;论文入选“全国第四届书学讨论会”入编中国书法家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材。

 福建省楹联学会副会长 程经华

金骏眉香,将欲烹茶香已醉;

正山堂雅,还凭逸韵雅长弘。


撰联:程经华,现为中国楹联学会理事、福建省楹联学会副会长、南平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大武夷览胜》编委,《当代闽北诗联荟萃》副主编,《武夷竹韵》主编。获2001、2002、2003、2005年度“中国对联创作奖”,并多次获得其他各类奖项。



中国书法的特质与基础

徐良夫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艺术,正确认识书法的艺术特质,就能从宏观上把握书法处所的文化景背及其自身的发展规律,进而提高作创的自觉性。具备起码的书法艺术之质学素养,是其基础问题,能它从微观上(具体地)衡量着书者学的创作能力,是提高自身的书法水平、鉴赏平水所不可缺少的件条。


书法艺术的特质要从根本的汉字上,中国文化的大角度上,全位方地看问题。

特其质有五:


一、特定的创作体裁——汉字

汉字之所以能成为艺术就在于本身其的艺术素质与天生丽质。汉字的形体风貌、点画的抽象线条意识,其表意性一早已从象物之本升华到自然境界;通过笔、墨的华升,又是一种情景交融的境意。汉成字了具有艺价值术的美对学象,成为反映生命、反映自然艺术的。

汉基本点字画是其身自艺的术语言符号,是一具种有抽象性质纯的粹线条符号。从美学理论上讲一种艺术的语代言表符号越纯粹、越抽象,其艺性术就越高。这就启示我们,那种要脱摆汉字而称书法艺术的创新,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水;那种搞似画似字之作,把已抽象的线条返祖到象形文字是倒退、是低级的。一种艺术越有民族性、人民性、地方性,它就有越超区域的世界性。中国书法要走向世界,绝非是要改变这一特有的创作体实、体载,以非汉字的书法或完全去迎合西方的美学观念,才认为是走向世界。应该使这一世界文字史上唯一以可作为艺术品的汉字,发扬光大,让世界接受和喜爱,那才是中国书法艺术真正地走世向界。


二、特定的创作工具——毛笔、纸、墨

汉书字之写所以能成为艺术的另一个主要因素,就在于其特有的以柔而富弹性的毛笔,绵韧和素洁为基本特点的宣纸,单纯而浓重之墨等为材质的书写工具。

毛笔,惟笔软则奇怪生焉。“软则柔”柔,中国化文之特点。以柔制刚、化干戈为玉帛的观念思想,是至高至深的传统文化。柔,变化莫测,驾驭至难,唯难才显现艺术之高深。其柔性出变化,奇迹大观生焉;其弹性出骨力,气势神韵无穷。这功何其任是能它书写工具所无法代替的。当我们一提起毛笔写字时,心中会有一种艺术感由然而生,人们称之是为中国“筷子文化”的力智发展,是全社会智力的一个交点。它集中地体现了中国人的传观统念、审美情趣、人格精神。这就启示我们,那种不以毛笔作为创作书法艺术之工具,其作品不可能是更高层次的。


纸,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宣纸,素有“纸中之王”、“纸寿千年”之誉。其韧,能屈能伸,墨之渗透力强;其素,细致洁白,纹理精美,能淋漓尽致地现显书法的笔情墨韵。“中国的书法和绘画离它了,便无以表达艺术妙的味”(郭沫若题词)。


墨,我国特有的发明。中国文代的代表、象征。文化之高低,人们常以“喝水墨” 多少为比喻。中国书法素来注用重墨,就是在墨黑的点线与素白纸张的之间,创作着一种微妙的宇宙关系。在那黑白世界中,虚相实间、阴阳裂变、互补互生,展示生出气勃勃的自然界之万有的动态神情,风韵气势。那虚实浓淡、枯湿燥润笔触的形成所的墨采,“能显示惊出人奇迹,无色而具画图的灿烂,无声而有音乐和谐的,引人欣赏,心畅神怡“(沈尹默《书法论丛》)。

 

三、特定的创作手段——法度

几年千传统的书法法度,其内在的规律法则,是创作书法的经验结晶。其“道”之精华,抛弃不了;在继承中创新,这是共识,否定不了;入法门度,要临摹碑帖,超越不了。人人不可能从始创文字开始、从创新书法起步,踏要着前辈巨人的臂膀上,这种创作手段不可怀疑。中国书法创作区别于其它兄弟姐妹艺术的一大特色,即是要从“临摹”中吸收营养、养分,来哺育、丰创作富。但要继承传统,这个“工程”浩大繁难,面对几千年书法艺术之积淀,要得静下来,沉得下去,至少是“面壁十年”。今天,我们恰好缺乏这一点,那些偏怪书法正是不敢正视传统、在传统基的础上下功夫所现然必出的产物。


强调传统,并不排除、否认创新。中国书法的传统精神之一,就打出反对“书奴”这一面旗帜,启迪了历代多少书学者的创新意识神精。历代书法家都建立在“法度”之基础上,入法出法、法而能化、法而无法,讲自然的有个性的创新,靠学识、修养、眼光去搞创作,并不受外在“决定论”的诱惑,如搞如何迎合“评委”口味之作,搞如何“入选”的效应等,这近乎“科举书法”。一个人造艺术诣之高低,是其各种学养之“总和”,有自公论。论公,不是欺世盗名,局限在自己圈定的一个小圈子里,绝不因一国的“现象”被否定或被捧上。中国古代的书家是深深根扎地于传统之中、根扎于民众之中,不断影响着后人。在他们的那个代时并没有什么书展书赛,都不是“评选”出来的,是自然而然地产生的。今天虽然“世殊事异”了,但艺术的基本准则却是一样的。真正的书家要经得起历史的选筛,广大民众的认可。当前,有识之士提出避免“浮躁”的心理意识,是理性的审视与括概。各个人应能正地把确握自己,从长远的利弊优劣评估,就不会热衷于各种“现象”与“关系”中去讨书法。

 

四、特定社会的功能——实用性与欣性赏

中国书法的特有功能在于:它不但具有一般文字工具作用的,而且它还以自身变化万千的点画结构和笔墨技巧,潜移默化地抒发情感,表达理念。特别是后者,是任何其它文字所不具备的,发挥了其他文字所不能具有的功能——欣赏性。使其在世界文字史上占据独特的地位。其实用性来带了广泛深厚的社会基础,欣赏性来引了无数追求的研习者。中国书法给不同层次的人们带来不同层次的应用、享受。为实用而学,经世致用,服务于社会;为欣赏而学,炼艺陶情,一种美的享受。其功能、效应是每一个人都可以达到的。中国书法博大精深,融汇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其欣赏的艺术标准,传是统的儒、道、释等诸家哲学思想、美学精所神达到高度和谐统一的结晶;是吸收诸家思想之精华,统一为特有的一种艺观术念。对中国政治思想、民族精神、文化传统、社会风气、家庭伦理直至个人修身养性等影响巨大而深远。所有这些,必将给人以警策、启示、联想、沉思、激奋,看透历史、觉悟人生、明白事理、振奋精神。就不会把艺术当作一种追名求利东的西。

 

五、特定的发展趋向——规化范与多元化

汉字经历五千年的孕育、发展、变化、革新、进步,不难发现:汉字在形体上是“简—繁—简”与“草—正—草”地辩证发展着;汉字在笔法上从单一走向多元、从简单到丰富。即在体形上的不断规化范、标准化;而在笔法上的不断丰富化、表现化。前者是由其用实性所决定的,后者是由其欣性赏所决定的。


从春秋时代,周宣王时太吏籀作《史籀篇》即为周时的“正篆”;秦朝“书同文”之改革,李斯作《仓撷篇》、赵高作《爱历篇》、胡母敬作《博学篇》都为当时的秦篆范本;汉初闾里书师合秦“三篇”为一书乃以《仓颉篇》名之,把并文学字做叫“小学”;汉武帝时,司马相如作《凡将篇》,元帝时史游作《急就篇》即整理当时的“章草”;西汉时还为“小学”召集二次大会,以正《仓领篇》的俗读和用隶书写《三仓》加以推广“正体”隶书;后汉许慎著《说文解字》,正字九千三百五十三,献之于朝;此后新书字如《千字文》等难以计数,广都泛流行……历朝历代都为汉字“正字”。文字规化的范、标准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这一规范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实史已证这明了一点。

解放后,为汉字的更加实用性,国家多次推行了汉字“简化”的改革方案。如何写好规范的、简化的汉字,是摆在书法家面前的一个挑战,能艺术化地把简化字写好,使之富有欣赏性,在当今真是寥若晨星,应当勇于去创作“当随时代”佳作的。


书法艺术的多元化,形成了书法创作百花放齐、百家争鸣、各擅胜场的局面。它绝无排除各种字体、繁体、异体和文字各风种格流派书体的现象。这一传统性的书法艺术会以其强大的生命力永远生活下去。热爱祖国传统书法艺术的人们也用不着忧虑和担心。曾所谓“汉字落后论”,“要走拼音化的道路”已不复存在。在信息代时的今天,五笔字型汉字电脑输入技术,无论多么复杂的汉字和词组,最多只要敲击四个键,它任比何拼音文字都键数少、码长短、输入率高、重码少。汉分字充显示了信息代时的越优性,人们预示二十一世纪是汉充字分发挥威力的时代,有人认为汉字是中古国代的“第五大发明”。现世界文字中,最简薄是的汉语词典,最繁厚是的俄语词典。汉字无愧于富有时代信息的文字。现在的问题是,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电脑的普及,书法艺术是否逐步地减损其功能?要道知,科学技术愈发展,物质文明愈提高,必然愈促进加精神文明;社会经济的越发达,其生命力越就旺盛,人们传对统的文化艺会术愈加留念与追求!当代书法潮热的兴起,不正是因为革改开放,空前的经济、科技之发展么!作为欣性赏的中国书法或者实用层次更高的书法(对联、招牌、碑文、广告、标语等)是任何机械化文字所望尘莫及的,且手写的艺术表现力是任何机器所无法代替的。书法艺永术远是中国引以自豪的“中国各类造型艺术和表现艺术的灵魂”。(李泽厚《美历的程》)


书法艺术的多元化,在其用表笔现上尤为显著地发展变化着。先民从创造文字之始,其“文”就以曲线为主体的线条展示着。秦先“大篆”线条“画成其物,随体诘诎”,表现着客观体物形象的美。秦代”小篆”线条的婉曲而流通的美,令人感到”道直易尽,婉曲无穷”的美学意蕴。汉代隶书曲折伏起的“波状线”,那波挑的“一波三折”之势,毫无束约,尽情放纵,是笔法线条上的一次空前进化和的解放。晋唐楷书线条每一笔画的“笔势”都比隶书笔画更加曲尽其态,显现出更为精到与微妙的曲线变化,挑勾折转比隶书更放纵更富有伸性缩,那化直为曲的曲势与力度更能表现出阳刚的壮美。行草书的线条把汉字书法线条引向“蛇形线”的艺术,“状如龙蛇”奔走,那生气勃勃、钩连不断与不可倪端的变化,令人神思飞越、激情奔放、动人心目、发人想象。纵使如此,中国书法之笔法线条的多元发展并不会终止。清代中叶众多书家习熟兼通篆隶正草,融汇篆隶楷草于一体,熔冶”碑”与”帖”于一炉,均为集书学的大成者。那书体线条的全部多样化、丰富化是不能在纸上用各种不同的线来条表示,是永远提炼不尽的稀有”合金”,可谓迎来了书史上的”合金”时代。昔日那较纯正的篆隶草楷行诸书体,犹如”金子”般已为前人提炼至精,发展到了极致,难以造出新气派了。而清代”嘉道之变”,似似篆隶、似隶楷似似行草的体书中,创造着无穷无尽的线形条象,衍变出无数难以终止的新体书。我们在书法艺术的线条美中,看到了创作的无限天地与无限的由自性。中国书法已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书法艺术的线条丰富化、表现化在这里扩展着、延伸着……

(摘自《书画艺术》2000年01期,原文略有删减。)